防疫战下的318国道:以前总嫌它吵,现在又希望那样的场景

红星新闻 2020-02-07 18:18

2月2日,成举回乡第14天。村医黄美平早早来家中为他测体温,完了告诉他一切正常。

黄美平(左)为成举(右)测完体温,告诉他一切正常  黄美平供图

送走黄美平,成举走到家门口石板上坐着,看着驷步河桥那头318国道上正在执勤的交警,想了想,还是拨通了妻子梅玲的电话。

按照他的计划,隔离期满,他将在2月3日从老家万州出发,回武汉与妻女团聚。但他目前只有继续等待。春节前一周离开武汉时,疫情还没现在这么严重,如今已是一场生死战。

几千年来,被大山和长江阻隔的渝鄂村民,有了318国道,两地真正实现了一家亲。现在,由于防疫的需要,318上设置了重重关卡,第一次安静了下来。

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通往村庄的小路被堵断

封路 

成举觉得,阻隔妻女的,早已不是这条路,是一场浩大的疫情,是等待疫情过去的时间。

又是八岁的女儿最先接起了电话,抢着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每一次,成举都得小心翼翼地回答女儿。那天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他吓了一跳,以为女儿生病了。后来女儿才嘀咕道,“爸爸不回来,我就不高兴,就会生病。”

电话挂断后,成举叹了口气。他走出院子,想去桥对面的国道上走走散散心,但在桥头,就被值班驻守的村民拦下了——这座桥是入村的唯一通道,现在已被封锁。

整个上午,待在桥头发呆的成举,只看到一辆“川牌”车辆经过,车子被拦下来,几分钟后掉头返回。

看着寂寥的318国道,成举忽然有点感伤。1954年建成的318国道,串联重庆与湖北,沿着万州往下,经过他所在的村子,又一直延伸到妻女所在的武汉。


一开始,那只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雨天积水,夏天扬尘,但往返两地的车辆却从未停歇。“梁平的柚子、万州的丝麻,以前只能靠水运码头走出去,在小范围流通的东西,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成举的记忆里,湖北一些大的批发商,常开车过来挨家挨户上门收货,附近村民看到商机,开始想办法种植更多作物。

逢尾数3、6、9的日子,是位于渝鄂边界的龙驹镇的赶集日,龙驹镇就像一块吸铁石,两地商贩走卒汇集于此,318国道就变得更加热闹了。

靠着这条国道,成举的父亲老成,也带着妻儿走出大山,走进了湖北大城市。

寒暑假和父母辗转于湖北各个城市的这部分记忆,影响了成举后来的生活——

沿着318,成举一步步向湖北中心靠近。2009年大学毕业后,成举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选择了离家不远的湖北宜昌。遇到妻子后,搬到了湖北更中心的位置——武汉。

工作后的成举还是常回家看望父母。大概十年前,318国道铺上了一层水泥,变得漂亮又平整。成举一般选择在龙驹镇下高速,拐入318国道。这条路总让他在“返乡路”中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这意味着,“马上到家了”。

如今,成举觉得,阻隔妻女的,早已不是这条路,是一场浩大的疫情,是等待疫情过去的时间。

重庆市万州区分水镇高速出口处,过往车辆在进行消毒

边界

“在这里,重庆湖北有边界吗?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

成举在桥头被村民拦下来那会,黄美平刚刚从一户被隔离的村民家中出来。

在这场抗疫战中,他是一个在村里被赋予了“特权”的人——他可以沿着318国道驱车前往龙驹镇,运回医疗物资。

50岁的黄美平世代扎根于这片土地,他19岁开始行医,由于交通不畅,过去30年里,靠着一双大脚,沿着门前这条318国道,他走遍了宏福村和周边大小村落,遇到紧急情况,也常“越界”到湖北村子看病。

318国道之于他,更像是一条连接生与死的生命线。

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二十多年前苏马荡,一名湖北产妇临时生产,家里人找到他时已是半夜。他跟着来人一路在雨里疾行,赶到时天都快亮了,一双胶鞋里全是泥巴。

后来条件稍好,他有了一辆自行车,去的地方也更远了。从宏福村到苏马荡,渝鄂交界处的一截国道全是上坡路,黄美平每次登自行车都会格外费力。但每次给村民看完病,回家那段下坡路,车骑得轻快,心也更加轻快。

在这块渝鄂交界的地头上,被黄美平看着出生的小孩不计其数,他也送走过一批批看着他长大的老人。面对疫情,黄美平也有怕的时候,但他总会吞下这份紧张与恐惧:“我守护的不仅是世代生活在一起的乡亲父老,还有湖北那边一些人心尖尖上牵挂的那个人。”

“在这里,重庆湖北有边界吗?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黄美平说,渝鄂两地一衣带水,“我们的口音相似,风俗习惯相似,站在这里,没人会问你是湖北人还是重庆人,我们村子有很多湖北媳妇儿,也有很多嫁出去的女儿,血融于水也不过如此吧。”

对于当地人来说,渝鄂边界的概念,是一棵水杉。那棵水杉立在318国道旁、两地边界的山头,秋冬季节,水杉叶随风飘落,一些叶子落在了重庆,一些叶子落在了湖北。

重庆万州各地,严控外地车辆 图为沪蓉高速巫山出口

318国道梁平段路边等候的外地车辆

重庆万州各地,严控外地车辆 图为沪蓉高速巫山出口

纽带

手机成了双方唯一的纽带,每天三通电话或视频,互报平安,互相鼓励,成了夫妻俩的日常。

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时,在家中刚测完体温的成举一下慌了神,他赶紧拨通妻子的电话,反复叮嘱她不要慌张,保护好自己。

这两年,因为调往浙江工作的原因,成举与武汉的妻女聚少离多,他原本打算回家看看多年未见的父母后,再赶回武汉与妻女团聚,当时他没想到,这个日期会被无限延长。

梅玲想起十几天前和丈夫分别时,和以往任何一次短暂的告别没有什么不同,但因为城市和国道相继被封,平时不过9个小时车程的距离,却让她恍然生出天各一方之感。

梅玲已经有十来天没出过门了。社区每天都会安排专人输送生活物资,年前囤了点口罩酒精,她暂时也不缺医用物资。但看着每天增长的数字和颜色愈加深红的地图,梅玲的心愈发焦虑不安。这种不安,在每天看到社区楼下全身着防护服的人员来回走动消毒时达到巅峰,这时候,她总会格外挂念远方的丈夫。

手机成了双方唯一的纽带。

成举老家没无线网络,流量用完了就打电话。每天三通电话或视频,互报平安,互相鼓励,成了夫妻俩的日常。梅玲不擅言辞,只能在手机里含蓄地对丈夫表达关心思念:“我们在这边一切都好。疫情结束,等你回家。”

成举则每天都会去桥头看看318国道的情况。“以前总嫌它吵,但现在又希望那样的场景。”他期盼着这条路尽快喧闹起来,他想听听那熟悉的车轮碾压马路的声音。

整个村子都在盼望着这条路尽快“活过来”。

黄美平告诉记者,在这个幅员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的村子里,生活着近3000名村民,从湖北返乡的就有60余位,有的是回乡探亲,有的是务工归来。随着年轻一代崛起,这个数字将越来越大。对他们而言,318国道不仅是打通了地理意义上的山阻水隔,更是一条连接亲情爱情、承载繁华与富裕的通道,早已超越了“路”的意义。

 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宏福村里有七八十名武汉返回人员,均在家隔离,该村也实施管制

和成举一样,无数靠着318走出大山的渝鄂两地村民,都期盼着它尽快突破物理障碍,重新热闹起来。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杨灵 姚永忠  摄影记者 陶轲 王勤  部分图据受访者

编辑 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