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你还愿意保留在线问诊APP吗?”
这是近一个星期,红星新闻记者不断追问使用过在线问诊平台医生和患者的问题。
如果诸位还有印象,不仅仅是医疗大省四川,就全国而言,2014年都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元年,各路资本争相涌入,跑马圈地。过亿元的融资项目就超过27起,认证逾2000款移动医疗类APP。4年后,却迎来资本退潮,一地鸡毛。
如今,时隔6年的2020年初,疫情之下,易观千帆最新统计的数据是,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量接近160万人,涨幅达到了31.28%。
一场并不以资本驱动的在线问诊热意外降临。有评论称,这也是近年来最大范围的一次互联网医疗普及进程。但正如开头所言,疫情下体验过在线问诊的医生、患者习惯真的被改变了吗?之后是否还会使用在线问诊?
体验
问诊热背后还有怀疑、焦虑
在李医生看来,时间上便不允许,日常手术和门诊便不可能分心用在线问诊APP。此外就是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在线问诊细节是否合规问题、权责划分问题……
“这几天在线问诊一天平均40多次,比正常上班时间多了四倍。”2月18日晚上,成都一三甲医院口腔科的李医生粗略翻看了自己通过微信群和在线问诊平台做的咨询记录,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天已经超过40次在线问诊,不同于感冒、发烧等症状,对于口腔科而言,这人数已经不算少。
“对于在线问诊这事,说实话最开始并不感冒。”李医生说,因为诊断一个疾病,西医除了问症状、病史、辅助检查等,还需要通过视、触、叩诊,查体,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各种神色,而中医也需要望闻问切。
李医生打了个形象比喻,内科医生就像侦探,得从病人提供的病史、症状去抓线索,根据自己所学所知来串联成一个最可能的结果。而这些都只能通过医疗机构完成。
但疫情之下,李医生也不得不走上在线问诊平台,接触之下新的想法产生。“还是得分类别,皮肤科比较适合线上问诊。”李医生说,家属通过拍照给皮肤科医生,医生比较好辨认。此外像最困扰新手爸妈的小孩湿疹问题,在线问诊也是不错的途径。
缓解焦虑感也是在线问诊一大需求,“很多时候这些家长纠结的是,想再找大医院专家帮他看一眼。”李医生说,比如小孩子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发烧,有一点点低烧。并且家长已经在附近社区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也开了药。但他们依然希望再通过线上专家咨询一下。“有这样的渠道,医生一句话就能让他们不用这么来回辛苦,的确能够帮到患者。”
疫情之后,还会使用在线问诊APP吗?李医生回答并不肯定,在她看来,时间上便不允许,日常手术和门诊便不可能分心做这事,只能使用业余时间。此外就是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在线问诊细节是否合规问题、权责划分问题、患者病历档案真假等都是让她犹豫的问题。
“我可能不会再使用在线问诊APP了。”初次体验过在线问诊的杨梦琪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效果并不好,最大的问题是医生回复敷衍,“花了30元问诊费后通过图文方式问诊,但医生只简单回复了几句话。”杨梦琪说,通过网上搜索也能得到这样的回答,感到很不值,疫情过后还是去医院挂号妥当。
未来
在线问诊机遇在哪?
慢病康复和健康管理反而成了在线问诊一大优势,有的问题需要医生对病人做一对一的精细化指导……
“医疗有时移不动。”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曾表示,医疗真的很难移动,患者最终还是要在医院接受手术,操作性治疗方式无法在互联网上完成。但他也表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和健康管理等类别能更好借助互联网方式解决。
凡羽(化名)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机会,作为成都一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伙人,早在多数人观望时,便踏入了在线慢病健康管理大门。
“目前很多在线问诊依然没有跳脱出原来的问诊模式,这是目前很多平台的困局。”凡羽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真正的在线医疗应该是通过线上就可以把患者问题解决。
在凡羽看来,慢病康复和健康管理反而成了在线问诊一大优势。
“线上问诊更需要高质量、精细化管理。”凡羽说,比如糖尿病病人,就分伴随高血脂或者纯高血压病人等细分人群,他们的饮食健康方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医生对每一个病人饮食做精细化指导,而现实就是医院医生不可能兼顾。
对病人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凡羽团队走在了前面,她表示,签约的很多三甲医院医生,每天正利用他们的半小时碎片时间,固定对自己几位患者做精细化指导、跟进和监督,再通过一些智能穿戴设备来了解他们的健康变化,对实时数据做指导,花费时间不长,但却真正触达患者痛点。对医生而言,也有了更多阳光下的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目前阿里健康披露的数据看,其在线义诊功能开通后,每小时平均近3000人发起在线咨询,上线24小时的义诊活动页面累计访问用户数接近40万。来自春雨医生平台数据也显示,义诊期间,平台上有关呼吸内科的问题量增长近6倍,全平台问题量相比2019年平均日问诊量接近翻番,APP日活提升近30%。
“其实医生的服务能力,患者也有评价和选择能力。”对于在线问诊前景,已经使用在线问诊平台20多次的资深用户孙建勇比较看好,他向红星新闻记者分享了他选择线上医生的经验。
“平台医生太多,一定要先看在线医生之前的问诊记录,选回复详细到位的,回应慢敷衍的肯定不能选。”孙建勇回忆,首次和问诊平台结缘是2019年4月,当时正在省考,突然左脸开始肿痛,在县医院输液一周依然不见好转,验血时白细胞很高,医院让送华西。
当时焦虑感非常强,孙先生说,转院过程中,开始尝试在线问诊平台,“主要还是想多找人问问,消除焦虑感。”孙先生回忆,当时选择了齐鲁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杨医师咨询,因为医生的细心解答,焦虑消了大半,而之后在华西医院的专家也做了同样的判断。
此后很多口腔问题他也会专门找杨医师做咨询。“在家用100元问诊费就能咨询最好的医生,非常划算。”孙建勇说。
选择
先看评价再选医生
医生回复慢及回复敷衍是患者投诉最频繁的问题,有患者称需尽量避开非医院官方推出的在线问诊平台……
用户指数级增长已是不争事实,但另一面也并非一帆风顺。
2月19日,记者通过黑猫投诉官网平台搜索发现,自2019年12月后,在线问诊投诉频率明显增多,当输入“问诊”、“在线医疗”等搜索词汇后发现,“医生回复慢及回复敷衍”是患者投诉最频繁的问题。
根据此前Mob研究院《2019互联网医疗行业洞察》推出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达到5900万,渗透率为7.9%。实际上,此前业界预估的覆盖率对于低频刚需的医疗行业而言并不算高。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也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融资整体规模较小,但是随着政策的扶持、5G技术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瓶颈一步步被打破。而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下,用户使用习惯进一步养成,互联网医疗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从顶层设计看也进展不断,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月4日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就鼓励包括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在内的各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
除了第三方平台外,医疗机构跟进速度并不慢。
记者注意到,就在2月20日,华西医院官方公众号推文表示,华西全科医学科推出远程诊疗和寄药服务。患者通过电话或微信提出诊疗需求,全科医师就能通过微信视频方式接诊患者,详细问诊,评估病情,开具医嘱。
而文章中多位受访患者也向红星新闻记者分享了在线问诊经验,因三甲医院医生资源宝贵,优先选择便是知名医院自建的问诊平台,如齐鲁、华西、哈医等自有APP;其次就诊评价很重要,多关注医生再做问诊;最后术业有专攻,有患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需尽量避开非医院官方推出的在线问诊平台。
有行业人士分析,尽管在线医疗、智慧医疗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诸多痛点和亟待突破的障碍,但疫情之下,不论对医生还是患者或是平台都是一次全面大考,各方努力下,新型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可期。
红星新闻记者 庞健 杨程
编辑 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