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阳光,伸个懒腰,吃一颗鲜红饱满的草莓——这可能是不少人睡醒的午后。
同样是“一颗草莓”,却让另一群人的周末更加忙碌——翻过龙泉山,距离成都市区约90公里的芦葭镇,村里开茶馆的老板早早收摊,因为第二天要早起收草莓;75岁的村民陈大爷正在忙碌,今年又多包了一亩地种;普通农民摇身一变,尝试干起了草莓加工生意;而芦葭镇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也在忙着把草莓种植技术的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村民前来参观学习草莓种植技术
“一颗草莓”改写了一片土地的命运。疫情之下的这个春天,这里不仅没有冷清,反而因为草莓种植而腰包满满。这个小镇正在布局春日计划:2020年的草莓种植目标是再增加1000亩,达到3000亩。
这颗草莓还有更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仅吸引益民生鲜、盒马鲜生、红旗、苏宁等大型商超洽谈合作,还在酝酿一抹红色旅游线。
一亩草莓卖10000多
疫情下目标再增1000亩
翻越龙泉山,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亟待起飞。相距不远,就是芦葭镇。
芦葭镇农技中心农艺师施良正在忙绿,今年55岁的他,干了30多年农业种植。这个季节,除了采摘逐渐成熟的草莓,也是育苗的好时机。
“我们一般以3月10号为界区分冬草莓和春草莓。”施良介绍说,每年三四月份开始育苗,8月22、23号前后种苗,11月10号左右就能收到第一批果实。而草莓的采摘时间从当年11月开始,最晚能到第二年四五月份。
疫情之下,这里却上演“财富热”——每亩地的草莓已经卖了10000多元。
施良介绍,现在芦葭镇种草莓的农户,一亩地收获大概是3000-5000斤,其中冬草莓大概占三分之一,春草莓占三分之二。虽然春草莓的产量是冬草莓的两倍,但最后两者卖的钱基本都是持平的。“这个还是决定于市场供需关系,开始量小价高,后期量大价格就低了”。
“最开始是我们相邻的草池镇先种,效果不错。”施良介绍说,草池镇从1996年的3.5亩地开始,2016年发展到了8000亩。随着草池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也就是现在芦葭镇镇政府副镇长毛刚的到来,2017年草莓产业也来到了芦葭镇。
“当时我们组织了各村各社的干部去草池镇参观学习。”施良说,梨树桃树柑橘类果树等市场容易饱和,而且大多需要几年才能变现。相比之下,种草莓就“短平快”了。“当年就能变现,让农户实实在在把钱揣在包包里”。
以往,这里分为小春和大春,地里更多是油菜、水稻、玉米、红薯等,一亩地一季能挣一千都不容易。而种草莓的农户,截止目前,每亩地的草莓差不多已经卖了一万多块了,“此前草莓收购价在10元以下,最近反弹厉害,现在已经十多块一斤了”。
草莓写进了田间计划,施良介绍,2017年全镇发展草莓种植400亩;2018年1500亩;2019年2000亩,2020年的目标是再增加1000亩,达到3000亩。
合作社链接农户和市民
早上采摘下午上红旗超市货架
上午十一点,芦葭镇葭美草莓专业合作社不时有人进入,与小镇悠闲的氛围截然不同。
走进合作社,左侧三个工人分坐在摆着草莓的桌旁,先用泡沫袋包住草莓,再将其挨个放进泡沫箱内。旁边已经包装好的泡沫箱已经一人高。
“有的时候天不亮,就打起手电筒去摘了。”合作社的老板练祥群业务熟练,她拿起一颗草莓,指着靠近绿色萼片一端青色的部分说,这种约八分熟的最好,到消费者手里刚合适。
集中收购点正在分装草莓
这是练祥裙第一年做草莓的包装加工,以前她只是一个种植户。
早上七八点,合作社就开始包装农户陆续送过来的草莓;下午三点左右开始装车,大概下午五六点,当天早上还在地里的草莓,就能出现在红旗超市了。“大果133斤,小果19.3斤。” 练祥群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拿出一叠现金数给送草莓过来的农户。“现在大果一般收成十二三块,小果在六块左右”。摆草莓的桌上还放着一个巴掌大的小称,练祥裙表示,16克以上为大果,以下则是小果。
“刚过年那个星期,完全卖不出去。”芦葭镇镇政府经济办主任曾文玉表示,当时最担心的就是农户挣不到钱,刚起步没多久的草莓种植业就这样黄了。
很快成都高新区统筹城乡发展局了解到芦葭镇的情况后,帮他们牵线搭桥联系上了红旗超市,“第一天电话联系上,第二天红旗超市就来了三个经理跟我们到地里看了尝了草莓,第三天3000斤草莓就拉出去”,曾文玉没想到这么快,看到拉草莓的车开出去,她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有了销路,还需要包装运输,而练祥裙的尝试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包装草莓的场地,之前是练祥裙开的肥料农药店,现在除了柜台一侧,其他地方都腾出来摆放草莓。以前每天九点左右,开着小车从七八里远的家里过来开门做生意的练祥群,现在直接住到了店里。“就是接到红旗的生意开始,在店里住了差不多快一个月了”。
农商产业深入对接流通
益民生鲜、盒马鲜生、红旗、苏宁都来了
“我们希望今年能补齐芦葭镇烈士村、民乐村、仁里村一线简仁大环线的草莓带。” 曾文玉希望让村民的腰包都能鼓起来。
芦葭镇镇政府工作人员把草莓种植的课堂搬进了田间地头,每天都在组织各村干部以及对草莓感兴趣的村民,实地走进草莓种植大棚,自己去亲身体会。
“我们说的你们可能不信,所以我们就让种植户自己和你们讲。”每到一处,曾文玉都会拿着话筒像导游一样讲解该村草莓种植的故事。
2月26日下午的第二站到了芦葭镇民乐村。2017年,该村只有两家人种了不到一亩;2018年不到10亩;2019年有了110亩;2020年的目标是再增加100亩。“这个村交通条件好,很多农户都出门打工了,剩下的要么不想种,要么不会种。”曾文玉介绍说,而其中在外干了十多年包工头,家里开了茶馆的马德平正是其中之一。
“我是2019年开始种的,当时也是抱着试一下的态度。”马德平表示,最开始是怀疑态度,“有一天摘了一盆四五斤,卖了一百多块钱,才发现真的有点来事”。
马德平目前已经卖了四万多块,他预计还能再卖个两三万。他推掉各种杂事,因为要早起摘草莓,“采一次百来斤就是一千多块钱”。
而镇长毛刚还有更宏大的构想,对于芦葭镇草莓产业的未来,他希望可以力争在3年时间发展规模上5000亩,创造种植产值1个亿,逐步成为芦葭镇农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以草莓特色为本底,开发农旅经济。
除了草莓搭上了红旗超市这趟销售的快车,芦葭镇的其他农产像禽类、蛋类等也即将成为红旗超市货架上的产品。“有了更多渠道,不再只是农户自己单打独斗,以合作社的形式组队,议价的能力也会更强。”合作社的老板练祥群表示,在考虑如何做强做大自己初加工的生意。
还有更多机遇。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组织益民生鲜、盒马鲜生、红旗、苏宁等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及20余家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在彭州市濛阳街道深沟村蔬菜种植基地启动了“彭州站”产销对接现场洽谈活动。产销双方谈品种、规模、产量、销路等,讨论热烈、互动良好。
后续成都还会在全市主要蔬菜种植区(市)县全面开展产销对接工作,陆续启动“金堂站”“郫都站”“简阳站”等“点对点”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种植大户与商超卖场、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加强产销对接,推动双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同时,线上平台也将发挥更大作用,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快速通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林聪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