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停止安乃近注射液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注销药品注册证书。同时,修订了安乃近片的说明书,要求禁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
提到安乃近,这几乎是一个与阿司匹林齐名的退热“神药”。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大都有使用它的经历,对于一般的感冒发热来说,效果比较稳定,几乎药到病除,不仅体温恢复正常,困扰全身的感冒症状也能消失。
这个药于1911年被德国公司研发出来,1922年正式上市。上市后因为稳定的效果和亲民的价格在欧美国家流行开来,并相继出品了片剂、注射液、滴液,应用日趋广泛。1950年,我国仿制出安乃近,一经上市立刻成为很多地方的首选。
安乃近在解热镇痛方面虽然有过人之处,可是随着使用面的不断扩大,其短板也日益显现——它会比较显著地减少血液的中性粒细胞,而这是人体抵御感染的主要武器。其缺乏带来的后果是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缺失,会比常人更容易被感染,感染后更容易加重。
对于安乃近的副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一直有关注。1982年,考虑到安乃近的风险,卫生部将“复方安乃近片剂”列入淘汰药品之列。因为没有禁止销售和生产,淘汰并没有阻止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有数据显示,到了21世纪,安乃近的用量竟然比上个世纪增加了60%多。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经济原因。有数据显示,村医更多使用安乃近。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受条件限制,村医治疗难免会追求价格低廉和起效快。
其次,人们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关注度不够。尽管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可又似乎觉得那些“毒”或不良反应离自己很远。大多数人对不良反应的认知,还主要局限在青霉素过敏或头孢药碰到酒精之类,而且很多人都觉得药品损害大多是一过性的,所以泛泛几句不良反应多,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们选择药物的习惯。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政策只是做一种提醒,效果可能会很有限。再者,村医的知识更新不够及时,要改变旧有的习惯,就更加困难。
药监局此次直接把安乃近注射液注销,可谓釜底抽薪。毕竟现在可供选择的解热镇痛药越来越多,对于一个严重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同类药品的药物,确实应该有更加明确的淘汰机制。从过去仅仅依靠文件“建议”淘汰,到今天停止生产和销售,注销注册证书,用这样清晰的步骤来杜绝一种药物的健康,非常值得肯定。希望这能成为常态,让更多不适合的药物尽快从生产目录中剔除,从源头上杜绝不应发生的药物伤害。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郑山海(医生)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