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最后一天,一场形式新颖的“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首场发布会”在世纪城会议中心开幕。
4月的第一天,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迎来了另一场会议——成都市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短短两天之内,两场重磅会议,从世纪城新会展到西博城,成都会展业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先后启动,在按下了成都会展业“重启键”的同时,传递出怎样的讯号?
“想知道成都用什么留住新经济企业?”这是在新经济发布会上,众多企业最想要寻找的答案,而在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不少的企业发出了“会展业如何突围”的问题。
成都励翔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就是其中之一,会议尚未结束,他已经找到了答案,“作为会展生态圈中的企业来说,要拓展思维,重新思考新的商业模式,跨界到新的领域,新经济就是关键领域。”
阔步迈向“国际会展之都”的成都,借由密集的会议,释放出会展业率先恢复的讯号,也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为主线,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性的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绘制了“路线图”。
按下重启键
全年920个重大会展活动安排上了
每年三月,当五彩的灯杆道旗、新颖的造型广告摆放在路旁,成都人就知道:糖酒会要开了。但今年的糖酒会却因疫情而失约,会展业一度停摆。
2019年3月21日,第100届糖酒会现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3月25日,第10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组委会发布消息,今年全国春糖定于5月21日至23日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规划面积21万平方米,参展参会流程不变,并推出“全国糖酒会云平台”。
“糖酒会”回来了,且升级了。而在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首场发布会更明确释放出一个讯息:会展业按下了“重启键”。
“我们已第一时间将成都会展行业各项推进举措告知客户,协助客户申报相关优惠政策,将场馆应急预案主动提交给主办,帮助他们丰富完善展会的应急预案以增强参展商和观众到场信心,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会展环境。” 如今,世纪城会展中心总经理左霖的工作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
“此次生态圈工作会的召开,不仅标志着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正式开门迎客、率先领跑,按下了满产稳产的‘快进键’,更为疫情后成都市服务业良好开局及复兴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天展公司董事长蓝唯同样已经开始“起跑”,为确保接下来展会活动的安全有序举办,西博城将分阶分段实施应对举措,确保办展环境安全舒适,让参会宾客放心舒心。
2019年3月21日,第100届糖酒会现场
实际上,在按下成都会展业“重启键”之前,成都市博览局已经提前谋划、靠前服务,为成都会展经济恢复发展抢占先机。早在3月9日,就印发实施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推动会展经济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多措并举,纾危解困,构建帮扶机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落地举办展会和探索创新模式;3月27日又印发了《统筹疫情防控展会活动管理规范》,对展会举办方和场馆方的疫情防控措施提出了明确标准,作出详细规范,筑牢会展业全面恢复的安全底线。
在成都市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更是明确了今年成都会展产业的年度目标:力争全市举办重大会展活动920个,展会总面积超过1280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1450亿元。
底气在哪里?
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初见雏形
这样的目标并不出人意料。“成都市将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列为全市14个产业生态圈之一,充分说明了会展经济在新兴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推进会现场,成都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市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已快速起势、逐步成型,“在一定区域内,产业生产要素、服务功能要素有机组合,通过自身配套、生产服务配套、生活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多维生态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生态圈。我们聚力打造会展产业生态圈目的,就是要推进生产要素高度集聚、配套功能高质集成、优质资源高效集约,整体提升会展产业发展能级。”
事实上,成都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已初步形成。天府总部商务区突出成都会展“主干”引领;安仁•中国文博产业功能区围绕博物馆核心IP,突出文博核心引擎;天府农博园以农博引领+乡村振兴,聚焦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产业,推动农商文旅体科融合发展;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以融创会议中心酒店群为支撑,加快国际会议和会奖旅游目的地打造;天府奥体公园打造文商旅跨界融合发展的新名片,谋划建设国际会都岛,依托体育赛事,形成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
成都会展联盟秘书长梁伟认为,推进会的召开改变了成都市会展业的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会展发展模式,变成了‘会展’+‘经济’的产业生态圈。”
推进会上,“成都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路径”也愈发清晰。记者获悉,成都市博览局将设立专班,在8月底前,完成会展产业生态圈战略规划与发展蓝皮书的编制。
“‘会展+’、会展新经济、会展生态圈等关键词频现启示我们,会展行业在引入生态圈理念后,已经不仅仅限于把产业链关联企业打包放入同一个空间载体,比如产业小镇、产业园,而是要形成由关联业态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在成都励翔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看来,要重点考虑解决成效问题,建议通过极为优质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吸引会展业头部企业融合聚集,缩短物理空间的距离,提高沟通频率,确保生态圈的价值共振。
危中寻机
会展产业与新经济深度融合成新会展模式
两天,两场会,企业都是主角,危中寻机是两场会议的共通点。
“会展业属于聚集性活动,今天这场会是我疫情以来参加的第一个会展活动。”李军笑道,疫情打乱了企业所有的规划,如何从疫情中突围时他今天来这场会议的目的,所幸在现场他找到了答案,“这场会本身就代表着会议活动会展的启动,而以会展生态圈的建设为主题的这样一场会告诉了我们未来如何去发展。”
李军关注到,前一天召开的发布会为他提供了从平面思维、纵横思维到立体思维的飞跃,会展业和新经济是可以密不可分的。
“尽管疫情对会展行业打击沉重,但危中有机,疫情之后,必将涌现出新的需求,产生新的会展题材,会展企业可以据此筹划新的展会、打造新的会展品牌。”成都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认为,疫情的出现正在迫使整个会展行业加快数字化的发展、跨界融合,也为会展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长期来看,会展业发展趋势依旧向好。”
成都新东方展览有限公司蒋丹抱有同样的看法。他说,成都多年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致力打造科技发展智慧平台,作为国内领先的会展前沿城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会展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成都在“会展+科技”的双基因优势下,提出构建以服务会展产业链为核心的会展新经济生态圈的设想,将参考全球会展领先国家,对标国内一线城市打造会展产业链,通过头部企业带动、资源有效聚集、产业协作共进,促进会展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金融链、技术链紧密合作,交互增值,形成会展产业叠代提升、资源聚集、人才交互的多维生态系统。
据悉,成都已出台《促进会展产业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在创新赋能驱动产业功能区提质增效方面,加快会展产业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形态”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会展“新基建”,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物联网、VR/AR(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在会展领域广泛应用;以创新会展经济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路径,促进会展产业转向“聚合共享,跨界融合”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上下游贯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会展新经济生态圈,打造新的动力增长源,实现会展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核心竞争力
会展国际化,瞄准全球资源开放合作
会展国际化是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推动产业、知识、资金等要素在国际平台上开展合作,促进城市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
“要充分发挥贸促博览功能,用好用足全球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对接。”成都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疫情后第一时间组织成都企业走出去参展参会,积极开展城市营销,努力争取国际化优质产业资源。”
国际合作是不容忽视的强劲市场,而面对现阶段国外的疫情,李军认为,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也是推动会展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国内市场体量也很大,我们现在应该好好来思考,怎么样用会展的能力去促进内需,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与李军有相同观点的还有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诸丹,他建议要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合”字上做文章,进一步融合、整合、聚合资源,构建成渝双城会展经济圈;同时突出成都“主干”支撑,共谋项目,共树品牌,共享市场,构建成德阳、眉山、资阳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
按照计划,成都市博览局将紧紧围绕成渝会展经济区域合作,建立成渝合作工作机制,精心谋划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展会项目,举办国际性大型展会,打造更多跨区域承载国家战略的实施载体。同时,与德阳、眉山、资阳以及四川其他地市州贸促会或商务部门进一步加强联系,通过西博会、农博会、口腔展、欧洽会等重大活动组展办展,利用国际商会、重大展会活动,带动区域内相关企业走出去,拓展实体经济产业链和市场范围,提升会展经济竞争力。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