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将成为世界变革的契机,《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分析应对之策

红星新闻 2020-04-28 17:43

在今年2~4月这段时间里,受疫情影响,有关疾病对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的书,受到大家非比寻常的关注,其中包括加缪的经典名著《鼠疫》和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纪实小说《血疫》等。

另外,美国著名学者杰拉德·戴蒙德教授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也再次走红。这本从书名中的三个关键词出发、从远古时代说起、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诸多不平等起源的书,自1997年出版以来,也算得上是一本“网红著作”了。

日前,已83岁高龄的戴蒙德又有一本新作的中译本问世,并且内容也十分契合当下人们面对的诸多境况。这本书名叫《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戴蒙德以7个国家为例,为读者们一一分析:如何分辨危机、应对危机,甚至化危机为机遇。

虽然他用来举例的主要是国家,但一个有心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不少个人面对危机时的智慧与力量。

博学多才的跨界作家

生于1937年的杰拉德·戴蒙德教授,可谓名副其实的博学多才,研究专业跨越了N个领域:他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攻读生理学。

杰拉德·戴蒙德教授

同时,他还是鸟类专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生物进化专家和环境历史学家,并且在工作和研究中积累了大量有关考古学、基因学和人类流行病研究的知识。他目前以地理学教授的身份,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此前那本令他在大众读者中闻名遐迩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便得益于他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将历史资料融会贯通,找到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这也令他跻身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著名学者行列。

戴蒙德的写作,经常从历史视角审视人类不平等、文明演进等宏观议题。除了本次提到的两本书,他还写过一本《崩溃: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2011年在国内出版,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关注。

面对灾难,没有凤凰涅槃,只有“马赛克式”共存

这本新书之所以能引发共鸣,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正如有网友感叹的那样:“疫情就像一道分水岭,我们的生活被分成了‘疫情前’与‘疫情后’,一切都将与过去不同了。”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无数行业受到疫情影响后所引发的工作岗位与收入变化。

该如何面对呢?戴蒙德先给我们讲了一件很久以前发生的事:1942年11月28日,美国波士顿椰林俱乐部突发一场大火,而俱乐部唯一的逃生出口却被堵住,最终造成492人丧生,数百人受伤。

这场灾难的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终其一生被伤痛折磨,甚至有少数人选择了自杀。但更多的人在经历了最初几周的极度痛苦后,开始逐渐进入一个缓慢的恢复阶段,“他们从最初的不愿接受现实,到重新审视自己,尝试重返正轨,然后发现自己的世界其实并没有全然崩塌”。

但是,又过了几十年后,回访调查显示,哪怕是对于恢复得最好的人而言,遭遇灾难前的自我,与灾难发生后的自我都或多或少存在,只能“马赛克式”地共存,彼此镶嵌其中。

那些声称自己从挫折和灾难中“涅槃重生”的人,其实从来都无法彻底抛下过去,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一点一点去改变。

改变哪些,坚持哪些?

那么,如何去改变呢?作者说,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关键词都是“选择性”,有选择地去改变。

你不可能完全改变和抛弃过往的一切。“真正的挑战在于,在危机中的个人或国家需要取舍,分清哪些部分运作良好,不需要改变,哪些部分不再可行,需要改变。”戴蒙德说,“在压力之下,个人或国家必须直面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在哀叹和伤感之余,仍要尽力保持清醒与理智,打起精神去面对。“种种不同的危机有一个共同之处:不管引发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当前应对生活的方法已经不管用了,必须找到新的方法。”

努力的同时,也不妨看开些,因为作者说:其实成功化解危机和未能成功化解危机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成功可能仅仅是局部的或一时的,相同的问题可能会卷土重来”。

通过这次危机,迎向其他危机

在依次分析了芬兰、日本、智利、印度尼西亚、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这7个国家历史与现实境况,及其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在面对各种危机时做出的选择后,戴蒙德也写到了全世界如今共同面临的几个最大危机,比如全球变暖和资源耗尽的危险。

在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的同时,许多人也在期待着转机的到来,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比起逐渐积累的问题和预期将来会出现的问题,突发性的重大问题更易激发人们的能动性。

正如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说:“当一个人得知自己会在两周后被绞死时,他的精力集中程度会令人惊叹。”如果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数千年历史比作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近年来的这些危机,确实是迫在眉睫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戴蒙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成为重大变革的契机,这是全世界首次面临同样的危险,“我希望世界各国能够合作解决新冠肺炎危机,进而有动力去解决其他世界危机”。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综合报道  图据出版社及作者个人网站 编辑 李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