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终南山7年,喂鸡种地晒太阳,这位诗人过着“向往的生活”

红星新闻 2020-05-28 13:20
进入
文化视界
阅读更多内容

人本身是从草木和泥土里长出来的,钢筋水泥的环境呆久了,自然就会对有花有草有田园的环境感到怀念,怀念那种只要阳光、雨水和食物就很满足的生活。

2015年初,一篇《2014年借山而居》的帖子在朋友圈刷屏,一天之间阅读量突破10万,而后迅速被各大自媒体转载。

这篇帖子的主人公是一位85后诗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却在2013年花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权20年的小院,从此过着喂鸡养狗、写诗画画、种地晒太阳的生活。

这个人叫张二冬。从他2013年底搬到终南山上,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这七年来,他不光没有离开这座山居小院,还跟村民们交上了朋友,如果有事需要回城里住上几天,就会特别想念山上的生活。

山居生活到底有什么魅力?最初的新鲜感消失后,又是什么把这个正值青春热血的85后青年留在了终南山?面对这些问题,二冬除了在公众号上时不时分享点山上的照片、视频,还写了整整一本书,来回答大家的疑问。书名简单直白,就叫做《山居七年》。

刚上山那会儿的二冬

33岁的二冬

 二冬新出的书《山居七年》


从五谷不分到拥有鸡狗鹅+一大片菜园

第一年上山的时候,这个小院儿还没怎么拾掇,说是小院,其实就是村民遗弃的土坯房。山上的冬天,气温摄氏零下十几度,房间里也没有暖炉,窗户还是破的,漏风,那种刺骨的寒冷,二冬现在还记忆犹新。

二冬的小院

山里没有集市,没有地方买菜,最近的市场在山下,每次下山背粮食,来回一趟就是一个多小时,而且家里没有冰箱,只能背一些易储存的土豆茄子之类的蔬菜,至于绿叶菜,二冬说:桑叶煮汤挺好喝的。

生存环境的恶劣忍忍也就过去了,但是口腹之欲无法满足实在难受。为了把自己喂饱,二冬在小院里开辟了一片菜园子,学着记忆里奶奶和妈妈的样子在地里除草、播种、浇水,现在他种的西红柿和黄瓜,已经能从5、6月一直吃到11月了,后面还有萝卜白菜葱姜蒜、香菜菠菜大青菜轮着接班,这片菜地,好不热闹。

春天花又开

柿子结果了

二冬对蔬、果、植物充满好奇。

比如他不太懂爬山虎的生长轨迹,感觉是由一条枝左右开叉,每个叉又各自为枝,分别开叉,如此循环,倍数增长,无限复制——生命力真的太惊人了。它有千万只触角,见缝插针,落地生根。

还有玫瑰土豆,听说把玫瑰枝插在土豆上,埋进土里,就能成活。听起来是挺有道理的,这样扦插的新枝就能充分吸收土豆的水分,宜于生根。于是,二冬扦插了三枝玫瑰,土豆倒是长得都很好。

二冬种在门口的葡萄树旱死一年多了,好几次都想拔掉,但觉得枯枝不影响什么,就没动手。今年开春,二冬在它前面栽了棵桃树,明显是彻底放弃它了。然而在拔草时,忽然发现这棵已经“死去”的葡萄,侧根竟又长出一条新枝来。很意外,不知道这一年多来它在土里是怎么自救的。

最后他感叹“自然很理性,总是有的吃”。

一个人在山上,为了安全起见,养了狗;为了有鸡蛋吃,养了鸡;为了喜欢,养了鹅。这些小动物,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家人般的存在。

幼婷是他养的第一只母鹅,花了十几块钱从集市上买来的。建国是毛色鲜亮的大公鸡,曾经是全村最壮硕的那一只。土豆和郑佳都是狗,一只还是孩子,一只已到中年。他还养过猫,但没什么缘分,不是跑到别人家炕上不下来,就是被农村田地里的农药毒死了。为了赶老鼠,最近他想再养一只猫。

郑佳已过中年

二冬养的公鸡

二冬很喜欢建国,过去,建国见谁啄谁,现在,它畏寒,总是形只影单,蜷缩在墙根晒太阳。建国今年七岁了,已经属于老鸡了,面对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泰然处之,他希望它“接下来两三年,如果没有疾病,也能善终,到那时,说不定就真的可以变成大鸟飞走了”。

鹅是有趣的,二冬说,养一只很粘人,养三只就不再理你了。鹅的眼睛长在两边,走路昂着头,看不见路,他辛辛苦苦种的菜都被踏烂了。他生气,揍了鹅一顿,一回头,它们又摇摇摆摆地走进来继续破坏。

总有人问二冬:你一个人每天在山上都干吗?不无聊吗?二冬都会无语,不知该怎么回答。

这一次,他在《山居七年》里做出了官方回答:我在买狗粮、取狗粮、搭狗窝、夏天除虫、冬天防冷,喂鹅、赶鹅、捡鹅蛋、拾鸭蛋、给鸭子洗澡、换水、垒鸡窝、追鸡、喂粮食、取鸡蛋、给花浇水、盆景换盆、剪枝、塑形、翻地、浇菜、除草、搭架子、扎篱笆、扫地、劈柴、做饭、洗衣服、晒被子、收床单、换被罩、铺路、修水、换煤气……

邻居永琴是位高人

二冬在山上住的时间长了,跟村里的人也渐渐熟悉了起来。其中,永琴跟二冬的来往最为密切。在《山居七年》中,二冬把他和永琴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这也是他第一次用长篇幅介绍自己在山里遇见的那些人和事。

永琴是二冬的邻居,独自一人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没有人知道永琴的年龄,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每次问她,她都笑眯眯地告诉你:五十!

永琴

左邻右里,鸡毛蒜皮,离太近了,距离的弊端也就显出来了。最初和永琴接触的时候,二冬喊她“永琴奶奶”,后来改口直呼永琴了。听起来很不礼貌,但这之间的转换,是二冬在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决定的。他发现,和永琴家离得太近了,院子挨着院子,这种居住环境的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所以必须有个距离,不然就会很糟糕。

二冬来山里之后,机缘巧合和永琴做了邻居,经常接济她,给点粮食和零花钱什么的。就像刚来的时候,永琴想要一台收音机,二冬便给她买了一个,结果被她弄坏了;后来二冬朋友给买了一个,被她儿子拿走了;听说后又给她买了第三个,被老高骗走了;于是二冬又给她买了第四个,但没过多久她又送人了。后来,当二冬实在不想再为她这事操心,放弃买收音机这个事儿的时候,永琴竟然直接跑到二冬屋里责怪他。

永琴的记忆像金鱼一样,只有七秒,别人欺负她,她转头就忘了,村里要是谁家开工盖房子耕地,永琴绝对是第一个冲在前头,干活比谁都卖力,但主人家不光没有一句感谢,还和大家一起笑话她。二冬看不下去,跟永琴说以后别去了,永琴说乡里乡党,不帮忙,不好看!

有的人会觉得永琴是不是智力障碍,但跟永琴相处久了,会发现其实她挺正常的,只是一直生长在单一的环境里,又没有受过教育,所以感受不到那些潜在的社会规则对人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永琴是最接近孩童的人,真挚单纯,不会隐藏,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永琴活得通透而自由,不积郁,不记恨,不为遥不可及的未来而发愁,在她身上,我们可以学的还有很多。

据说终南山里有很多来隐世修行的人,穿长袍戴斗笠,每天画符布道,甚至已经有了专门的商业机构来培养隐士赚钱,这些其实都是用猎奇的心理来骗钱,用二冬的话说,就是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真正的道,也许可以从永琴身上看到,温饱有度,活在当下,是最接近道的境界了吧?

人生就是要有很多无聊的时间,才能去思考那些最重要的问题

因为借山而居爆火之后,有很多媒体来采访二冬,曾有媒体问他:“隐居后,你会鄙视那些依然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吗?”

在二冬看来,生活方式只是一种选择,有人就是喜欢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他就喜欢清净、喜欢自然、喜欢享受孤独。

他选择一个人到山上来住,是因为发现一个人的生活实在太过美好,如果每天上班下班、外卖地铁,他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本身的美好。

一个人在山上养鹅养狗,吃饭睡觉,就有意义了吗?就能成为思考者了吗?

也许有些人看到的只是吃饭睡觉,二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天地。

去年的第一场雪下得早了点,于是他会想:“花也很意外。”二冬也欣赏一月里努力绽放的生命。他说:“其实花在冬天就已经在用力开了。只是晚上温度太低了,只能忍着,一直忍到开春,才打开。”

下雪的冬天

三月万物生,四月青杏果。二冬家门口的杏树在短短一个月间开花、发叶、结果,他把这些过程一一珍藏,这是大自然闲不下来的生命力。杏花落尽,桃花接力时,他又会感叹:“唉。桃,爱上你了。”

因为住在山上,种菜就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种菜看着简单,其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一种菜的种植方法都不一样,像冬瓜,就必须种在路边,天天被人观赏,看的人越多,冬瓜结得越大。要是种草莓呢,就要给它垒砌高高的土堆,把枝叶铺展开,就能多结果子,像是小姑娘一样,喜欢披肩发……

二冬种植的草莓

二冬搬到山上好几年以后,才渐渐掌握了种菜这门技术。而因为学会了种菜,他更能体会到天地自然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二冬说,“节气是一种发生”。3月初的某一天,山上还冷着,突然地上爬满小虫子,二冬知道,惊蛰到了。若是枝头开花,是清明。天气变热,是立夏。雨水丰厚,那是小满到了。

清明,气温转暖,万物清明,每个人都知道它,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两个字自古以来是怎样在一粒种子身上,连接着天地。就像你有一个菜园,旱了好些天,突然一场雨就体会到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里,天、神和人的关系。

有一天,二冬下山玩,回来的路上,山里下了一场雨,二冬踩着泥泞的山路一步一滑地“爬”回了家,鞋子被泥水浸透了,好不狼狈。二冬气得不行,埋怨道:这雨是故意的吧?

可第二天起床,眼前的场景让他惊呆了。

抬头看见门前黄花菜,叶子上水珠饱满,一尘不染,院子里所有的杂草、蔬菜也都是葱葱碧绿,尽兴舒展。看着这满目清新,突然就发现,我太自以为是了。这雨,本就是云和草的对话,是给山里这些植物下的,是山和它家草木之间的事,根本就不是给我下的。

二冬说:他搬到山上以后,三年就思考完了自己本来一生都会探索的问题。现在网络时代的信息就像洪流,裹挟着人不停往前走,都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往哪里走。之前没有手机没有书读的年代,信息的饥饿感,造就了很多深刻的人。

 云雾缭绕的山间

这也是二冬搬到山上住最大的原因。住在山上,时间都是自己的。人生就是要有很多无聊的时间,才能去思考那些最重要的问题。二冬的公众号更新频率很佛系,想起来了一周更新两三条,懒劲儿上来了两三个月也不见更新一条。在他的世界观里,只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值得去做的,舒服应该是人生最大的标准。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勇敢去过自己最喜欢的生活

公众号后台留言有很多都在问二冬:你在山里还会住多久?在山上无所事事,一个大好青年会呆废了吧?

二冬说:不是每个人都爱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挂在嘴边,把“格物”挂在书房吗?但却没有一个人对这些道理身体力行的。而这几年,我从翻地,到埋下种子、菜苗,到发芽,成活,到结果子,到结的果子吃不完,到一声鸟啼,一场雨,一个有虫鸣的夏夜,带给我的新鲜和丰满,远远比我在哪些个城市跑了一圈更震撼。

《山居七年》样章

前天看到油菜花金黄,扑鼻的香,就觉得,这一生啊,没救了,就必须生活在一个有花有草有田园的地方。

二冬会花心思把自己的小窝打扮得漂亮又舒服。如他所言:“生活在于折腾。”

为了好看,二冬特意把房顶的大红瓦,花了几千块钱换成了小蓝瓦,被村里的人嘲笑了很久。但是,“小瓦的屋顶真好看,感觉像鳞片”。

屋顶上的小瓦,像鳞片

总有人问二冬,你的照片是不是加了什么滤镜?二冬说:“如果你起来早点,你会发现,被晨光笼罩的地方,根本不屑什么滤镜。”

很多人说二冬是终南山的李子柒,这是对他们两个人的赞美。

2017年,李子柒横空出世,这位90后的小姑娘因为拍摄唯美的中国乡村生活而爆红网络,被称为“第一网红”,她的一条视频在微博上观看量超过千万。

《山居七年》既是对二冬在终南山七年生活的总结,也是他对社会质疑给出的答卷。在这本书中,他不光分享了山里生活的柴米油盐和风花雪月,也记录了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的设计一反前两本书的极简色调,全书主打蓝绿色调,活泼清新,蕴含山中春天的气息。书里还收录了二冬拍摄的最新的山居图片,和他闲暇时画的油画,村里的鸡狗猫鹅,都是他笔下的模特。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以二冬的手写短句开篇,这是二冬特意嘱咐,送给读者的彩蛋。

《山居七年》样章

书中另附有一封信,是二冬借写给妹妹的名义,实际上写给自己的读者朋友们的一封信。如果你好奇二冬的私信到底写了些什么,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七年之作。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编辑 李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