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四川峨眉山万年寺里一位和尚,在一天夜里听到曼妙的琴声,后在一凉亭觅得一位弹琴的仙女。和尚与仙女谈论音律,后互引为知己。多年后,和尚逝去,弹琴的仙女也再未出现。后来,寺庙的和尚每每挑水经过此处,都能听到青蛙发出琴声,以缅怀和尚。
这是一个流传至今,当地百姓熟知的传说。现在,传说中的“弹琴蛙”,不用你远赴峨眉,打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的直播间,你就能看到。
为实现“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助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式提升,5月23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正式启幕。这届公众科学日主要采取在线科普展览、科普视频、科普讲座、小实验直播等,让你足不出户,便可在科学世界畅游。
↑直播现场
会“弹琴”的青蛙
“传说”背后的科研故事
蒋珂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下文简称“成都生物所”)实验师,他将于23日晚7点半到9点,在直播间内实地探访峨眉“弹琴蛙”。
蒋珂曾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对两栖爬行类动物实地科考8年有余。他告诉记者,“峨眉山的弹琴蛙”科学名称为“仙琴蛙”,被当地人称作“弹琴蛤蟆”,最早于1932年,由两栖动物爬行学家张孟闻在峨眉发现。
在成都生物所,有专门研究蛙类行为的课题组。该课题组在多次实验后发现,“弹琴蛙”为了吸引雌性,或与雄性相争,会发出两种叫声:一类听上去比较嘶哑,是雄蛙在空旷处所鸣;一类听上去比较低沉,是雄蛙在水塘边打一个泥巴洞,在洞中鸣叫所致。
↑仙琴蛙雌性
↑仙琴蛙雄性
在5月繁殖季,雌蛙一般会选择后者。“因为雄蛙的洞相当于一个房子,卵产在洞中,可避免天敌捕食,湿润的环境亦可保证孵化率。”蒋珂解释道。
蒋珂提及,“仙琴蛙”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周,系琴蛙属,并非峨眉独有。琴蛙广泛分布于全国,从西南到华东,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称呼。尽管琴蛙有10余个物种,但蒋珂依然偏爱峨眉“弹琴蛙”,觉得“它的声音更好听”。
除了“弹琴蛙”
还有100余所院所在线科普
此次公众科学日为5月23、5月24日,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中国科学院100余所院所将在线上持续进行科普活动。
除了成都生物所的“弹琴蛙”,成都山地所科普与基地处处长张宁向记者介绍,此次山地所将推出三堂科学公开课,包括对九寨沟泥石流防治工作介绍、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基本知识介绍等。
成都分院分党组副书记刘刚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此前的线下活动,线上为主的科普形式,让大众选择面更宽。公众可直接在中国科学院100余所院所中,选取感兴趣的内容观看。而此次活动录制的视频作为科普资源,也可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进行反复使用,在向公众展示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弘扬中国的科学家精神。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彭祥萍 图据受访者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