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记者从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上获悉,成都首个以街道为单位的垃圾分类链条初步形成,这个街道就是高新区肖家河街道。
这里的垃圾分类有何不同?成都为什么要以街道为单位,成建制推进垃圾分类?记者跟随相关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了肖家河街道包括公共场所、居民小区以及终端处置的垃圾分类典型场景。
▲会议现场
不出街道
从垃圾投放到处理都有了
5月27日下午,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垃圾投放点运行顺畅,除了4个颜色不同对应不同垃圾的收集桶,投放点的指示牌上还清楚的标明了不同的清运时间,其中可回收物为10:00-11:00,其他垃圾为7:00-8:30和13:30-14:30,厨余垃圾为9:00-10:00和14:00-15:00,有害垃圾为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清运。
除了清运时间,指示牌上还标明了不同垃圾的去向,其中可回收物将被送往肖家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进行分拣;其他垃圾将被送往肖家河生活垃圾中转站;有害垃圾将被送往肖家河有害垃圾暂存点;厨余垃圾将被送往肖家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生的医疗垃圾则专门存放于旁边的房间内,将由专门的医疗废物处置公司单独进行处理。
▲高新区国际花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国际花园小区大件垃圾临时堆放处
距离该处1公里,约五分钟车程即可抵达高新区国际花园小区。小区2004年建成使用,有31个单元,共2106户约5000人。在该小区下的垃圾投放点,负责清运的工作人员使用转运车的升降平台,将车厢里的空桶移动地面,之后并不取出投放点桶内的垃圾,而是直接换桶,利用升降平台将装有垃圾的桶转移到车上。同时厨余垃圾桶上车前,工作人员还用一个从车拿下的类似体重秤的设备对其进行了称重,并开盖拍照。
▲国际花园小区生活垃圾垃圾收运以桶换桶
距离国际花园小区3.7公里,约10分钟车程就可抵达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该处置中心总用地约1000平方米,采用政府向企业购卖服务的形式建成,今年1月投入运行。中心对可回收、厨余、其他、有害垃圾,分别划分了四个区域进行处置。厨余垃圾在该中心经过处理,减量率可达85%。
从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垃圾分类投放的前端,到后端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处置中,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街道为单位的垃圾分类处理链条。
▲垃圾分类处置中心有机肥料展示
▲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
投得方便、分得经济
更多小型静脉家园是趋势
“以街道为单位成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都去年就开始推动了。”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是第一个,初步形成了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完整链条的街道。为什么要以街道为单位?接下来,垃圾分类成都又会怎么做呢?
▲分类处置中心监控室
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街道为单位首先可以建立完整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工作体系,避免“前分后混”;未来可通过数据的积累,掌握垃圾量,优化运输路线时间等,提升转运效率。而像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桶换桶”的模式,前端投放一次性到终端处理,没有中间环节,既杜绝了“后混”,也提高了处理效率。
同时记者从当日随后召开的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现场会上了解到,目前成都的环卫保洁就是以街道为单位,这也为以街道为单位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基础,在清扫的同时兼顾转运,有的之前已经就做了。除了以街道为单位成建制推进,接下来成都的垃圾分类的重点可以概括为投得方便,分得经济。
▲兴蓉社区
▲肖家河街道兴荣社区
像高新区国际花园小区,除了设置有定点定时的投放点,同时也设置有24小时投放点,尽可能为居民提供便利。而分得经济主要是指分类设施的专业化,其中既需要社区企业的参与,也需要完整产业链的提前规划。今年,成都每个区(市)县,都将像高新区肖家河街道一样,形成的完整的处理链条以及运营机制,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而建设像高新区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这样能处理大件垃圾、餐厨垃圾、园林垃圾,具备二次分拣功能的小型静脉家园将成为趋势。
▲国际花园小区生活垃圾24小时投放点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林聪 图据成都市城管委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