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抗疫国债如何用好?代表委员建议:公开分配方案、做好绩效评价

红星新闻 2020-05-22 21:29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最短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不设GDP增速具体目标、提高财政赤字率、发抗疫特别国债、强调政府真正过紧日子等“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备受社会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在政府过紧日子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做好落实?如何用好抗疫特别国债?提高赤字率等措施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政府过紧日子还应注意哪些方面?

5月22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就上述话题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

微信图片_20200522105303.jpg

↑图据中国政府网

积极财政政策代表什么?

释放明确信号

地方政府也需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介绍,上述措施,如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属于宏观政策。他认为,在整个国家由于疫情等因素,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相对而言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的意义更大。

对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做到“更加积极有为”,秦荣生认为,在中央示范带头作用下,地方政府也要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发展经济的政策。

“光靠这2万亿资金,就想去带动年GDP将近100万亿,还是很难的。”秦荣生表示,积极的财政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我们未来整个社会经济还是很好的,只是受疫情的影响按下了暂停键,我们社会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抗疫特别国债怎么用?

公开分配方案 发动社会力量监督

对于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表示,想法做法都是好的,关键在于怎么把国债筹集的资金用到实处。

刘小兵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时指出,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较突出,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多发。因此,如何在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甚至腐败的情况下,确保这些钱能够不会被层层截留,直接惠企利民,用到该用的地方值得关注。

刘小兵表示,不能仅停留在纸面“决不允许截留挪用这一句话”,关键要有具体措施来保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要得到贯彻落实。

他建议,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信息公开,把2万亿怎么分配的方案晒到网上去,全部公开,发动社会的力量来监督。“比如把分配方案在网上公开,大家都知道每个县拿了多少个亿,那么县的人民都知道这个县拿了多少个亿,那么大家就会盯着这几个亿到底用在哪了。”

对于用好抗疫特别国债,秦荣生认为,首先要明确用途,做好绩效评价。“如下发资金前,要提出预算、明确绩效指标,钱花出去以后,要进行绩效评价。使用过程中,财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进行审计,邀请社会机构的监督,事后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秦荣生表示,如果按照以上方式,应该说资金使用在制度层面和流程上面就有了一整套的保证措施。

抗疫国债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资金有具体用途 短期无通胀担忧

对于提高赤字率及发放抗疫特别国债,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秦荣生认为,这些资金有具体的用途,而且不会冲击老百姓的生活物资,因此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有。

他解释,赤字率提升至3.6%,即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再加上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相比于我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这个数字所占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此外,尽管我国今年没有设具体的GDP增长目标,但复工复产做得比较好,经济在不断恢复,这也是进一步化解通胀风险的因素。

不过,秦荣生指出,如果这笔钱不按照指定用途,流入如公共卫生相关的物资采购、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而在社会上“空转”,则有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

紧日子怎么过?

政府要厘清权责边界 管得多支出就会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

对此,刘小兵认为,“过紧日子”这种思想当然要提倡,但持续下去,应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他举例,如政府要厘清权责边界,“不该政府管的不要去管,因为管得太多了,出了什么事都去找政府,当然需要的支出也就会多。”

秦荣生则表示,政府在行政经费支出的压缩上应该还是有空间的。另外对于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大力提质增效等措施都很积极,“应该说这些都是现在能够抓得住,起作用的办法。”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张炎良 北京报道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