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依托全球金融中心优势,构建科技金融协同共兴模式,诞生了全欧洲50%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30%的独角兽企业,成为“世界创新之都”;东京,依托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形成政产学研内生驱动模式,专利转化率高达80%,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城市;上海,依托开放包容文化优势,建设“最高最好最优”营商环境,集聚超过7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50余家外资研发中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历史和实践给出启示,唯有在创新发展中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才能持续提升发展位势能级,始终屹立世界先进城市之林。
成都,突围,开源。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推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聚焦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打出“组合拳”,话成都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突围之路,谋西部科学协同协作、共建共享的发展之道。
>>赋能
让创新要素更快流动起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顺应科技革命深刻改写全球竞争规则、重塑世界创新版图的时代大势,成都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未来,这里将是成都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今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向大会征求意见,这是成渝共建的西部科学城成都板块的首次亮相。这份规划起步即高,借鉴吸纳了日本筑波、英国牛津剑桥、深圳光明、上海张江等国内外科学城的先进经验,组织了由两院院士领衔的50余人专业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
这份规划里,关键时序节点及建设目标明确: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空间布局明确,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由“一核四区”构成,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肉眼可见的是,”一核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起势。让创新要素更快流动起来,成都还赋予了这些区域更重要的任务,“一核四区”将通过数字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开辟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作为“一核四区”里最年轻的区域,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也在会上首次亮相。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60.4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6G、网络信息等领域,建设国际合作教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营城造势远远不够,成都对这片区域还有更高的期许,让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为此,成都谋划了资源汇聚、生态营造、动力承载、区域协同和改革创新5项重点任务,共14项推进策略。
最近一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阙波至少五次来到成都,他在今日的会上做主题演讲时,谈到了每一次来到成都的感受。“为科技赋能,成都后续的创新资源十分丰富。”上述系列动作便是成都为科技创新赋能的务实之举。
>>点火
全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证。
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作了主题发言,上台后的首句话是“没想到今天现场有这么多利好的政策制度。”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在与会的众多科技企业代表眼中,就是政策制度利好。在科创空间布局建设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硬核科技“二次开发”实验室;支持企业建设“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建立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18条”干货涵盖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人才激励、环境营造、投入保障等5个方面。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正是完善点火系的有效措施,条条干货将全力激发和释放高校、院所、企业、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创造性,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成都有多大决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中最后一条给出答案:
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重点保障范围,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3年内翻一番。
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上述足以看出,把人、财、物更多向科技创新一线倾斜,成都将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得人
从追求人口红利到释放人才红利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已深刻认识到必须依靠人才这一“第一资源”。
今日,继2017年推出“成都人才新政12条”后,成都在创新人才的招引培育上再出“大手笔”。这也被誉为成都人才新政的“2.0版”。拿出真金白银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人才公寓、股权激励、贡献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对比此前政策,“2.0版”奖补更优厚,落户更便捷,安居更宽松。
成都人才新政“2.0版”是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之举,是以高水平人力资源协同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需,是为城市厚植比较竞争优势和冲刺世界城市战略资源的创新支撑。透过这份政策“大礼包”,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期许:
把人力资源协同深度嵌入创新链场景,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城市宜业宜居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层次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实现从追求人口红利向释放人才红利的战略性转变。
让各类人才在成都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成都喊出“凡是有利于人才安居乐业的事,我们马上办、马上干。”
时间回拨到数月前,你会发现,科技创新,是这座城市最热的关键词,也让成都经济的韧性更为显著。
疫情发生之初,检测试剂、在线问诊等新产品、新平台快速上线,为城市科学精准防控保供;复工复产之时,无人工厂、健康代码等新场景、新应用破茧而出,企业打通阻隔赋能重生;常态化防控之际,线上经济、云端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普及,社会加快恢复生机活力,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复工复产复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
疫情影响,春天也许会迟到,但科技创新的力量从未缺席。展望未来,成都打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的组合拳,向每一位科学家、投资人、创业者喊出“结为城市合伙人,构筑创新共同体”的城市愿望。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图据ICphoto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