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赛道,城市逐鹿:长三角领跑,成都研发和人才优势明显

红星新闻 2020-06-02 16:55
进入
蓉知事
阅读更多内容

相比于潮汐能、风能等

氢能更便于储备、运输

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2018年以来

至少有19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推出政策或布局示范应用

意图抢占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制高点

一个氢能产业的风口正在快速形成

国内,氢能源的进程也在加速

今年4月,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拟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城市和区域将对氢能源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主导能力,或将重塑中国城市与区域的竞争格局。”能源研究机构TrendBank势银作出上述判断。

TrendBank势银日前发布的《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则对国内氢能赛道的城市竞争进一步梳理。其中,全国前10强城市有一半都来自长三角,西部城市也有2城入榜,成为第二大氢能发展地区。珠三角仅有佛山1城入选。

微信图片_20200602161457.jpg

“先手棋”:产业基础

红星新闻从TrendBank势银获悉,榜单排名考量了加氢站基础设施、氢能产业基础、氢能相关政策以及财政、人口、科研基础情况等因素。其中,基础是权重最高的“得分点”,占评分的62%。

这中间,产业基础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TrendBank势银的评分标准,产业基础包括具备优势的能源资源、具备产业链上下游完备性、良好的制造业、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等。

这些基础设施通常耗费巨大,且建设周期长,并非一日而成,报告称其为“先发优势”。

比如,城市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园区、制氢产业链、氢燃料电池系统产业链等的数量级就很重要。

以排名第一的上海为例,TrendBank势银告诉红星新闻,目前上海已建成在运营的加氢站7座,已建成1座,在建中4座,立项13座。同时,上海还拥有至少2个产业园区,制氢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有21家,加氢站产业链、氢燃料电池电堆产业链的企业数分别为18、23家。

比如,上海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产业链企业数量为23家,这一数字比第2-5名的四座城市的总和还要多。它们的质量也并不低——比如,上海嘉定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园早在2018年2月就在安亭揭牌成立,而从事氢能源运输的上海华林工业气体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就已成立,产业经验丰富。

“先发优势明显,产业链资源较丰富”——报告这样评价上海氢能源的产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与上海同处长三角城市群的苏州、嘉兴、宁波、南京,不仅能共享这些产业基础资源,其所形成的城市群效应,也能在财政、人口、科研基础等方面建构更大的规模效应。

珠三角方面,则仅有佛山一城进入全国前十。红星新闻注意到,佛山在加氢基础设施、制氢产业链产业链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均达到了两位数的规模。

今年大火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核心城市成都、重庆双双进入了榜单前十名——尽管两者在基础设施、产业链方面略微“落后”,但成都的普通高等院校数为56家,仅次于上海,研发能力和人才效应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微信图片_20200602161450.jpg

后发制人:政策供给

TrendBank势银告诉红星新闻,剩下的38%权重“主要考察积极性”——直白地说,就是将城市对发展氢能源的热情和决心,以及城市是否有推出具体、有执行性的政策等进行排名。

一位行业人士向红星新闻解释称,这是氢能源的发展冲击了过去几十年间已形成共识的传统能源,“有时候,必须是由政府主动支持的发展方向和项目,才能真正有力地推进。”

一个细节是,去年在两会的新闻报道中,代表委员主要呼吁的是加氢站建设;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更多的是呼吁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如何看出城市的发展方向?政策是一扇窗口。TrendBank势银表示,城市是否推出了详细、具体、有实用性和执行性的相关政策,包括专项资金设立、特色政策等很关键。

事实上,依靠内生动力,氢能产业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春节后至今,仅公开金额的国内制氢项目及配套工程累计投资就超过500亿元。目前,30多个省、市和地区已出台涉氢规划和政策,氢能产业链在优势地区已具备一定规模,带动众多企业在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及整车等多个环节布局。

应用领域:氢能源汽车

比如,在应用场景上,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向成都圆满交付了90台示范客车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目前,成都郫都区多条公交线路,就有超过100辆氢能源车跑在马路上。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对此颇有感触。过去4年,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参与了诸多四川的氢能项目。

他的感受是,成都氢能产业基础好,产业链配置合理,近年来发展迅猛,“这与市政府强力推动密不可分。”

高文胜注意到,政府部门一直对氢能产业的发展高度关注,比如,在成都市科技局组织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协同东方电气、华气厚普等15家机构成立了成都市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多次参与省市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研讨,“可以明显看到成都市已把氢能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性产业”。

而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优势,高文胜认为两地在氢能源汽车这一应用场景也大有可为。

5bbddd9125b22.jpg

▲2018年,由东方电气和成都客车联合研制的蜀都牌CDK6900型号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投入试运行 成都商报资料图

下一风口:绿色化工

除了昂贵的燃料电池车,氢能源还能干什么?

高文胜在采访中多次提到:氢燃料电池汽车仅仅只是氢能源的一种应用场景,“作为面向未来的重要二次能源,氢能不会只是在交通这一个场景下发挥作用”。

红星新闻注意到,上述《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的评分主要考察了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系统、电池电堆产业链。高文胜认为,这可以被认为是“特定场景下的阶段性的领军”。但燃料电池并不是氢能应用的唯一代表,氢能的下一个“大客户”,或许是绿色化工、民用燃气。

比如,德国美因茨的一个项目通过利用风电制氢,以5-15%掺混入民用天然气中,在不改变灶具和过滤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大大降低,对热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氢能在提供近似热量的基础下,可大大降低碳氧化物的排放”。 

在工业领域,红星新闻注意到,德国也在尝试直接还原法中广泛使用的天然气被氢气替代,如果在后续工艺过程中使用依托可再生能源的电炉炼钢,理论上,整个冶炼过程的碳排放将降低95%以上。

除了作为终端能源的使用,高文胜还提到,氢同样是绿色化工的基础原料。四川凉山州雷波县在2018年就启动规划水电制氢制合成氨综合利用项目,根据当地商务和投资促进局资料显示,该项目可以促进水电的就地消纳,解决弃水弃电问题。

上述资料还显示,该项目第一期完成20万吨可再生能源氢制合成氨示范项目,后续将根据已有示范项目,扩大项目产能,预估未来的市场规模约有百亿/年容量。

当然,氢燃料电池汽车仍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氢能应用场景之一。“从锂电池汽车的发展历程看,人们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已经形成了基础,但不可能一夜形成,市场的接纳节奏是理性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解决产品应用等问题后,要成为下一个“锂电池汽车”,仍需时间验证。

与之相似的是,接下来,哪座城市将氢能源赛道上“领衔赛跑”,也需要在更多场景的验证下获得答案。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