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3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其中,成都自贸试验区有3项改革经验上榜。
10日下午,商务部召开关于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网上专题新闻发布会,四川省自贸办副主任邓德雄介绍了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情况——
四川探索形成600余个制度创新成果,多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5项在全省复制推广,自贸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累计新设企业超过1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1万亿元,贡献全省近1/3的外商投资企业、1/10的进出口、1/20的新增企业。今年1~5月,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同比增长45.8%,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中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哪些经验入选?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六批37项改革试点经验中,源自于四川的改革试点经验有5项,其中,成都自贸试验区首创的“冰鲜水产品两段准入监管模式”、“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3项成果入选,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片区城市中处于前列。
一是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打破铁路和航空联运壁垒,创新设计“空铁联运一单制”单证,航空和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合作承运人与货运客户一次签订“空铁联运单”,共同负责全程运输,分别承担相应运程责任。该模式比非“航空+铁路”联运的物流节约10%~40%的运输时间。
二是分布式共享模式实现“银政互通”,即银行与公积金中心、不动产登记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数据专线联通,实现公积金自动提取、抵押登记、抵押注销,不动产抵押登记、抵押注销、电子证明、抵押风险提示等业务的线上高效安全办理。目前该平台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约50亿元,不动产业务量达70万笔。
三是冰鲜水产品两段准入监管模式是对海关一般信用及以上的冰鲜水产品进口企业实施“附条件提离”,企业出具书面承诺,海关抽样后口岸放行,企业无需等待检测结果即可向销售商配送,但不得上市销售。检测结果异常,主动召回;检测合格,立即上市,海关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核查。
四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服务。在电子税务局上线“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功能模块,智能辅助纳税人精准便捷申报。该服务大幅度减轻申报负担,惠及全省小微企业约80万户。
五是企业“套餐式”注销服务模式。整合营业执照和多种经营许可证件,设置“套餐式”注销服务专区,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完成20天注销公示后,一次性提交《营业执照》和许可证件原件及相关资料,即可实现市场主体整体退出。
| 成都自贸试验区做了啥?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自贸办获悉,截至2020年7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已实施151项,实施率达97.4%。
产业聚集培育方面,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为空间依托,“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全方位构筑生物产业生态圈。
从2016年开始起步,已累计签约项目84个,协议总投资超过900亿元,目前已成功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健康产业园项目,国内细胞治疗龙头企业北科生物的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产业园、国际性医药健康龙头企业绿叶集团也相继落户。
生产要素保障方面,为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成都自贸试验区在管理机制更加灵活、潜在风险更加可控、客观需求更加迫切的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探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承诺制改革”,大幅压缩投资项目落地时间,同时保证环保、安全等领域不可预估性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货物融通方面,“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以关检铁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多地铁路部门联系机制,截至6月30日,中欧班列(成都)今年(上半年)累计开行936列41347车,同比增加256列12373车。
为突破国际跨境货运业务中,海陆运输市场主体繁多、运单标准不统一,铁海联运过程中需要多次托运,铁路运单不能作为“物”权凭证,在途货物交易、资本的筹集和结算存在较大局限性的问题,实施“跨境多式联运‘一单制’系统集成改革”,开发“铁海联运单”“空铁联运单”,拓展多式联运运单“联运服务约定凭证、联运领货凭证、国际信用证跟单凭证”三大功能,实现多式联运一箱装货、一批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一票融资,切实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综合保税区‘三系统一机制’快速通关模式”建立货物提前报关、报关状态查询、车辆抵达自动触发运抵等机制,实现货物生产、运输、报关、查询、审批等多环节“并联”提速,车辆入区平均时间由3.27小时缩短至30分钟,车辆出区由2.1小时缩短至10分钟,通关成本减少50~70%。
这些改革试验成果助力成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产业发展土壤,投资吸引力持续提升。2019年成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制造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83%,对欧盟、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6.5%、20.6%,成为西部地区外贸“第一城”。
此外,成都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也实现新突破。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产品和平台的创新发展,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提供重要支撑。截至2019年底,“自贸通”已为成都高新区21家中小外贸企业发放“自贸贷”1.37亿元,支撑企业进出口结算量突破4000万美元。
| 自贸试验区的新经济效益
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都高新区围绕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四级梯度培育企业精准扶持模式”。成都还打造“鹿溪智谷新经济创新平台”,不断强化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西南交通大学“比例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及动模风洞”预研项目等“硬科技”支撑,不断完善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创新研究院、电子科大数智谷基地等校地创新平台,不断集聚壮大以集成电路、光电、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重点的知名龙头企业和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
围绕“AI+教育”“AI+医疗”“AI+园区”“AI+社区”“AI+政务”五大应用场景,实施应用场景供给计划,“以场景化思维发展新经济”,聚焦5G通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三大主攻方向,建立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在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中受到了通报表扬。
通过着力培育,成都新经济新动能正在加速成势。成都超算中心、国盾融合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投入建设,2019年在蓉20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上规新经济企业净增83家。
借力成都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自贸试验的改革创新成果与城市产业聚能提质良性互动,成都产业发展逐步打破国内流通闭环,正在向国际国内资源、要素、产品、市场双循环迈进。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