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专访 | 王二冬:致力于为快递小哥“代言”的90后诗人

红星新闻 2020-07-21 14:22
进入
文化视界
阅读更多内容

“我们这一代人的漂泊,属于扎不下根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当我的生活被茶米油盐占据,我便更需要诗歌。”

“恍惚、存在与虚无甚至是怀疑,成为我们90后诗人的共性。”

……

王二冬,90后诗人、快递行业从业者。因在《诗刊》2020年最新的第七期刊登《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该怎样将一个快件递给你》《亚洲一号》等,撞题今年北京高考语文微作文题目之一,“请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在网络悄然走红。

对于意外走红,王二冬很淡定也很高兴,他说自己在快递行业一直是秘密写诗低调做人,这次让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中国邮政快递报社社长李隽琼这样评价他:王二冬,在细微处挖掘快递小哥的价值,在诗句里描绘递送人间温情的画面,在温情里捕捉快递行业的贡献,不断为快递小哥代言……

其实,王二冬的快递系列诗歌作品之《快递中国》去年就曾获得诗刊社主办的“我向新中国献首诗”一等奖,并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读本》等。此前,他的诗歌作品荣获过多项权威奖项,而这次没有得奖他却更加开心,究其原因,或许与他已经到了30岁、更多人关注到快递小哥有关。

走上诗歌创作道路来源于女同学的一句“你会写诗吗?”

在王二冬的个人公众号“不二之诗”中,常常会放许巍的歌。

初中三年级,还是个中二少年的王二冬,就曾将许巍的歌词“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硬凑到自己的诗歌中。那时的王二冬不懂诗歌,只知道诗歌是竖着排列的短文字。为赋新词强说愁、中二少年无处安放的青春,是他那时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王二冬

“我不认为我中学创作的那些作品是诗,那只是少年多情的一些呓语,但却是很好的写作训练。”2010年,考上聊城大学的王二冬,踏上了真正的诗歌创作道路。从乡村到城市,王二冬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的窘迫,认为“城市,不考虑人的心灵需求”,于是,他将自己的故乡——山东省无棣县东河西营村作为创作的文学地理方位,这既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生命的归宿。

“大学四年,诗歌创作用来消解青春的热情,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那时有大把的情感想要抒发、大把的时光可以造作。”大三,王二冬决定编印一本自己的诗集,他认为诗集是一个桥梁,在自我与乡土间建立一种联系,可以让将要失去根的游子找到自己的家园。

这本《没有回家的马车》的诗集,是王二冬为自己打造了一驾回家的马车。他拿出所有的打工所得2500元,印了400本。没想到诗集风靡整个学校,他所就读的文学院特地为他设立了“优秀学生创作奖”,颁发2000元奖金。2013年,他凭借《王冬的诗》荣获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获得1万元奖金。感受到诗歌带给他的荣誉和奖励后,王二冬兴奋地打电话给母亲:“未来一年,你们不用给我打生活费了。”

寻乡十年他渐渐明白:回不去的地方,叫作故乡

对于很多诗人而言,故乡是他们书写不尽的源泉。同样,王二冬直到现在也离不开东河西营。王二冬曾在《山东文学》发表过一篇题为《为什么是东河西营?》的创作谈,其中讲述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在农村成长的王二冬,从小当过放牛娃,在田间撒野,下河摸鱼、爬树掏鸟、拔草、割麦子、倒棒子、打农药……他还记得牛羊在坡地上自由啃食,西瓜棚边的说书人完全没有因为黄昏的到来而生结束的意思,以及活在别人口水中的寡妇、把骨头当作拐杖的老人。

王二冬的故乡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没有乡村经历的人不会成为诗人。”王二冬怀念那时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就算曾祖父去世,城乡建设让故乡变了模样,选择在城市扎根的他仍在遥远地回望故乡。幸好他心中有诗歌,得以在这些惶恐中找到安居之所,在远方和原乡之间实现平衡。

离开东河西营十几年,最近,旅居北京的王二冬又写下一篇《为什么不是东河西营?》。他试图让东河西营的故事活在自己的文字中,却没有一张照片或一个故人来证明。

王二冬的故乡

“我在寻找,是不是所有的村庄都发生着和东河西营一样的故事?”大学时期,王二冬将一个叫书院村的地方,当作心中的东河西营。毕业后,他在济南买下了自己的房子,回东河西营的冲动越来越淡。去年,王二冬的儿子在老家出生,他又重新密切地返回东河西营,坐在飞机上,他第一次借用高处的眼睛俯视这座村庄、大河、荒野,一切还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王二冬在这时才摸索到与故乡最好的方式,“村庄在变,我也在变,只有各自保持沉默才能更好地交流”。

90后的王二冬与80后的张二冬:一个在城市奋进,一个扎根农村

诗人张二冬,是王二冬最近与朋友讨论的话题。

2015年初,一篇《2014年借山而居》的帖子在朋友圈刷屏,80后诗人张二冬在2013年花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权20年的小院,从此过着喂鸡养狗、写诗画画、种地晒太阳的生活。七年来,他不光没有离开这座山居小院,还跟村民们交上了朋友,如果有事需要回城里住上几天,就会特别想念山上的生活。

一个选择返乡,一个选择城市,为此,王二冬表示很佩服张二冬。“他勇敢追随自己的心,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看似两个相反的方向,归根结底是相同的,就是在尘世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

王二冬说,张二冬现在的生活像极自己儿时在东河西营的生活,田园牧歌、农耕文明、淳朴的乡里乡亲……“这也是我诗歌写作的根”。如果现在回到山里去隐居或回到乡村去生活,王二冬愿意吗?答案是否定的。他说,几天甚至几个月是可以的,但是几年或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答案是否定的。“不过,如果张二冬愿意邀请我去他那里住一段时间,我倒会欣然接受。”

当了爸爸以后,属于他的诗歌时间为23:00~01:00

和王二冬的采访约在下午2点半,临近时间,他突然发来消息说:“我睡过了,现在去给娃做饭,不然该挨骂了,三点半聊?”

新闻专业的王二冬,毕业后在邮政快递行业工作。去年他和妻子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从那时起,他忙碌的工作中又多了照顾儿子的责任。进入三十岁,组建了家庭、当了爸爸,留给王二冬诗歌创作的时间少了,但位置却更加重要了。诗歌成为他琐碎生活的连接者,使无序变得有条理。

王二冬

“进入三十岁,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不是‘乘风破浪’,而是‘焦头烂额’。”王二冬认为,工作与诗歌是分裂的甚至是彼此伤害的。白天上班,在南五环外的格子间和键盘上,在快件和供应链产品上,看着三十岁越走越远。不定时的加班,下班后回家做饭、陪孩子直到他入睡,只有深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属于诗人王二冬。

因为当了爸爸,王二冬也迎来了一片诗歌创作的新天地,孩子各种问题,引发了新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新角度,看到儿子,他仿佛看到了记忆中逐渐模糊的小时候,“我开始进行对比和反思,诗歌创作的灵感和主题就在今天和明天的换算中产生了”。

整个疫情期间,王二冬写了几十首诗,把两点一线的生活、把庸常碌碌的生活串连起来,记录一个新晋爸爸和儿子之间的故事。

快递系列让他走红,他说这一切归结于自己10%的天赋和90%的努力

快递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收快递已成为老百姓新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王二冬也因为写快递主题的诗歌再次火了。其实,快递系列作品不是王二冬在疫情期间开始写的,而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创作的。

2014年毕业后,王二冬进入了山东某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快递行业的新闻宣传工作,但那时他没想过写这个主题。从大学时期到围绕快递系列进行书写这八年时间,王二冬一直都保持拒绝甚至批判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或行业,他认为,一个诗人要与时代保持基本的距离,诗意的产生需要时间的沉淀。他仍然固执地写故乡,写内心世界的乌托邦。

直到2018年6月,从济南辞掉别人眼中稳定甚至有些风光的工作来到北京后,在他进入快递行业的第四个年头时,观念已经在悄悄转变。他理解到一个成熟的人永远不会一直紧握拳头或双手朝外,他选择面对、接受并在接受的过程中引导事物向好发展。于是,快递系列作品的创作自然而然就生发了。

“这不是对乡土经验的否定,也不是对城市经验的赞扬,而是两者的有效统一。”王二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用快递把乡村和城市结合在一起,有效填补了彼此对立的鸿沟,像是一条线,把自己紧紧牵在手中;也像是一个网络,把每一个点上的个体串连成面上的人生百态。

快递系列的诗歌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他曾和快递小哥打成一片,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更能理解每天穿梭在楼宇间的快递人员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也曾通过新闻报道了解那些打动人心的快递故事,“我的经历让我有较高的共情能力”。于是,《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亚洲一号》等作品顺势推出。也因为撞题高考作文题目,而在线上线下火了一把。

喜爱思考的王二冬将这一切归结于自己10%的天赋和90%的努力。他说,如果一个人有写诗的天赋一定要将其抓牢,或许那就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港湾。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编辑 李学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二冬诗作

《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

不要挂念我,母亲

我在武汉送快递,与万家

不熄的灯火,与所有逆行的人

一起守护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蔬菜、水果、鱼肉、柴米油盐

擅做热干面的大妈常给我打包一碗

我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那个喜欢用手抹鼻涕的红领巾

最近学会了讲卫生,像极了儿时的我

只是他无法跑到东河西营的原野上撒野

母亲,你见过那么多渴望春天的眼神吗

每一个口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世界

——恐慌、悲伤、焦灼、平静

怀疑,或又满含生命向上的力量

我必须加速奔跑,在楚河汉街

从未有过的空旷中,我必须跑过病毒

给医生的枪膛上满子弹

我必须保持微笑,武大的樱花还没开

我们都是含苞待放的一朵朵

你会感到欣慰甚至自豪吗,母亲

我从未想过一个普通的快递员

也可以惊起长江的滚滚波涛

我相信,每一次打开快件的瞬间

都是打开了一个家门,打开了一片森林,

让呼吸不再成为一个难题

对不起了,母亲——

我还是不能辞别黄鹤楼

你会理解并在日暮乡关时为我祈祷 

那么多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离开了

我是多么幸运,还能回到你的怀抱

因此,我一定——

要把这份爱的眷顾传递到街巷

传递到每一个等待的窗口

那一个个长途跋涉的快件

如同希望的种子,小心

再小心着,埋进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