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上,鱼和鸟的形象就是鱼凫文化的标志。古蜀人有着‘羽化成仙’的理想。就像太阳神鸟金箔上,飞鸟飞进太阳追求光明,这就是古蜀人骨子里的‘燃’。”谭继和的一席话,让温江澄园书画艺术博物馆里的观众掌声雷动。
今日下午,星空讲堂邀请到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津专家谭继和,成都凫猫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阳、成都传媒集团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庞惊涛三位大咖,他们从不同的的维度,畅谈鱼凫文化。解读温江骨子里的“燃”。
城市文明发源地
鱼凫王传下了奋斗和浪漫的种子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的《蜀道难》中提及的“鱼凫”,是三代蜀王的最后一代,温江区与这位古蜀王有着不解之缘。讲座上,谭继和侃侃而谈,从考古史的发展切入,让古代传说和诗歌中的鱼凫文化逐渐明朗。
结合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考古发现成果,谭继和从鱼凫村遗址、鱼凫王墓、鱼凫王妃墓、鱼凫三太子墓等一大批与鱼凫相关的遗迹勾勒出鱼凫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鱼凫古国的兴起之地,这里成为城市文明的起源。
“在古蜀考古文明发展系列中,距今约4500年的宝墩文明就包含了温江鱼凫文化。4000多年前,鱼凫氏在温江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天府之国的沃野平畴,温江渔猎和农桑快速发展。这一时代,温江由食野蚕到养家蚕的纺丝织绸新时代。可以说,这里也是中华丝绸文明发源地之一。”
灿烂的鱼凫文化给温江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接下来,鱼凫文化汇入了天府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演奏出华美乐章。
“蜀王之先,蚕丛、柏灌、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寺之于湔。”谭继和解读道,鱼凫带领部族持续不断的疆域开拓,塑造了蜀人“锐意进取”的个性。鱼凫文化传递出的梦幻浪漫主义精神,经过后来巴蜀的天下文宗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苏轼、杨升庵,到郭沫若、巴金等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蜀人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也形成了蜀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的性格。“这种精神传承至今,已经融入今天成都人、温江人的心灵家园,成为蜀人该继承的理想精神、梦想精神和奋斗精神。这也是今天文化融入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魂与根。”
“燃”人物分享 今日的温江潮流
从历史中开启希望,鱼凫文化浸润和塑造着今日的温江。“金温江银郫县”这是一句流传度极广的俗语。庞惊涛以俗语切入,讲述缘何人们会以“金”字来形容温江。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燃”也是当代人的潮流。寿安镇岷江村党总支书记陶勋花、温江区城乡社区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陈果、博奥晶芯技术负责人牟禹应邀作为本期星空讲堂的座谈嘉宾,分享他们在鱼凫温江的“燃”经历。现场,还有一个个“耙耳朵”“方脑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熊猫玩偶让现场观众爱不释手。这只熊猫就是温江区岷江村妇女生产的“凫猫”系列手工产品的代表。“凫猫”曾亮相“2019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展场,圈粉无数。
“‘凫猫’的形象灵感,就来自鱼凫文化。”成都凫猫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阳介绍。她为带动温江农村妇女的就业创业,与温江岷江村“手作之爱”就业基地的妇女们一起创造了“凫猫”这个手工品牌系列,他们在岷江村打造集手作产品展销、手工体验、劳作生活为一体的“指尖的爱”生活馆,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最终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在丰沃土地上生长,温江人是积极乐观,对人友善的。温江骨子里的坚韧、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我想到了鱼凫文化。将这些特质融入‘凫猫’,它软萌的嘟嘟嘴、水灵灵的大眼睛,给人治愈温暖的感觉。”袁阳介绍“凫猫”这一品牌系列作品问世到至今,已经走出国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谁说手工制作不需要标准,接下来,我们还要为中国手工制作标准制定做出贡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雪艳 图片来自活动主办方 责任编辑 李怀英 编辑 张朝杰 校对 刘永豪 审核 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