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揭晓中国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同时,公布了社会零售物价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金融信贷等多项指标,这些指标都呈向好迹象。
说实话,看到上半年中国经济这份成绩单,尤其是二季度经济数据,令国民为之一振。因为这份经济成绩单已表明我国上半年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呈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同时,这份成绩单表明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总之,这份成绩单令全国人民满意,也让所有企业及民众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当然,这份经济成绩单还有更令全国民众兴奋的东西,那就是中国经济已基本摆脱了各种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外部经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带来的不利冲击,中国经济抗压能力增强,尤其各种培育与催生中国经济向好的各种有利因素正在快速成长,中国经济在今年三、四季度及未来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提升,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能量将会越来越大。
当然,说这话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有客观事实作为支撑的:
首先,中国经济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向世界开放性不断提高,且已获得了全球诸多国家企业的共识,来中国投资置业、参与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红利的外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近日,“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18位首席执行官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赞赏中国在习近平主席坚强领导下,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并率先复工复产,为支持全球抗疫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论断和“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政策和决心,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中国的信心和继续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承诺。他们还就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及中外合作建言献策。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指出,当前,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六稳”、“六保”的重大政策举措,为中外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营商环境,开辟新机遇新前景。你们坚守扎根中国发展是正确选择。
这无疑更坚定了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未来中国必将迎来一波外资投资高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外部推力。
其次,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以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将为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首次提出了15个新业态新模式,新个体经济主要指以数字经济为主要内容,疫情期间勃兴的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知识传播和经验分享平台、线上社交、短视频平台以及“宅经济”等等,这为中国民众实施大范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必将成为激活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核动能”。
尤其,“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也将有效弥补上半年投资不足,加上2020年中央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特别抗疫国债。2万亿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将会更加刺激我国经济增长活力。
再次,中央政府实施了各种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呈较快增长态势以及释放更大的经济增长潜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贷款出现较快增长,而且在监管部门有力推动之下,绝大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了实体企业,且央行牵头实施金融部门给实体企业让利1.5万亿元的金融活动,加上贷款延期和实施优惠利率,将会促使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下降,经营负担也会大大减轻;加之财税部门实施系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实体企业生机与活力将被焕发出来,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为中国经济这份成绩单而沾沾自喜,应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保持冷静的态度。
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二季度的回升增长仍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一些指标仍在下降,并没有根本上摆脱困局;同时,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由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开动脑筋,推出更为积极有效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能满足于现状,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才能加速夯实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石,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能。
作者:莫开伟
编辑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