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已于7月15日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 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并讨论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讨论稿)》。
7月17日下午,中共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召开了“解读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
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俊;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杨小广;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羽;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副主任吴征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会上,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俊就全会主要特点、主要成果等进行了解读。他表示,此次全会在4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俊
成果一:
凝聚共识,要主动融入“双循环”、全力服务国家战略
杨俊表示,全会聚焦“两个大局”,进一步凝聚了主动融入“双循环”、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的战略共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赋予成都引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成都已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中的重要支点,这就要求成都以城市快速发展助力国家战略实施,引领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布局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力提升了成都作为国际门户枢纽、国内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和西部人口经济主要承载地的极核地位,显著提升了成渝地区在全国的极核地位,对成都发展的战略牵引、政策推动、发展支撑作用前所未有,必将以国家战略之势赋能城市功能、产业优势、创新活力,助推成都实现后发赶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清晰标定了成都未来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发展高度,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信心和决心。杨俊表示,成都将加快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全方位转变,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成都样板”。
成果二:
如何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会指明了方向
杨俊表示,全会的第二大成果,是聚焦唱好“双城记”,指明了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方向路径。他表示,此次全会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与重庆共同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重点方向。总体看,可以用4个“共建”来概括。
经济中心方面,主要是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渝两地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综合配套基础,成都将着力改变区域市场定位,放眼亚欧大市场,与重庆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全力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主要是共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要素洼地。成渝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助于整合两地科技优势资源,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成都将着眼提升在国家创新网络中的位势能级,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联合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集城市发展战略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全面增强对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主要是共建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成渝在对外开放平台和物流组织方式上各有优势,作为联通亚欧大陆的关键节点,共同打造服务中西部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枢纽具有坚实基础。成都将联合重庆开展机场提能、航线拓展、港口优化等行动,共同推进渝蓉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高能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能。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主要是共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成都将积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秉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统筹产业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建设,优化社区邻里中心布局,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打造近悦远来的生活城市和幸福家园。
成果三:
如何构筑城市比较优势、培育区域发展动力源?全会有了明确答案
针对全会的第三大成果,杨俊表示,全会聚焦“改革创新”第一动力,明确了构筑城市比较优势和培育区域发展动力源的着力重点。
在这一方面,成都市委提出要在4个方面加力加劲。
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形成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成都将持续巩固新经济先发优势,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新经济企业,支持新经济企业赋能传统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二是以经济地理重塑引领形成城市综合承载力新优势。坚持拓展增量空间与优化存量空间并举,科学评估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培育产业生态圈,打破产业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边界,形成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
三是以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引领形成运用全球市场新优势。成都将主动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基本评价标尺,推动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升级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本,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企业诉求“一键回应”,打造“蓉易办”成都营商环境品牌,加快推进国际国内高端资源向成都集聚。
四是以五项制度改革引领形成后发赶超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依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政策制度的创新。成都将发挥重点领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作用,继续推进财政预算、国资经营评价、土地资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企业扶持激励“五项制度”改革,提升资源集聚水平和配置效率。
成果四:
开启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路径新篇章
杨俊表示,全会的另一大成果,是聚焦先行先试责任担当,开启了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路径的新篇章。
全会确立了“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极核、区域合作发展新典范、美丽中国建设新示范、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高品质宜居生活新标杆”的定位,创新提出在4个方面先行先试。
具体来讲,一是提出在生态价值转化上先行先试。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是公园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标识。成都将聚焦城市级、产业级、产品级生态资源运营,推动实现城市生态投入可持续、资源循环增殖可持续。
二是提出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先行先试。要素资源比较优势决定了城市在经济体系中的生态位。成都将坚持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原则,以数据、金融、新型人才为重点,构建驱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先进要素供应体系。
三是提出在现代治理能力提升上先行先试。成都将坚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全周期管理体系、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社会治理机制和互联融通智慧治理体系,提升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提出在创新空间治理上先行先试。公园城市最大的韧性来自于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成都将构建空间传导管控体系,探索全域统筹的留白用地管控机制和地下地上整体开发模式,推动韧性标准融入城市规划,不断健全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组织动员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构建适应非常态常态化的城市韧性体系。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实习生 肖皓月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