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所获得的空前关注,让该剧的制作方开心、兴奋的同时也感到焦虑。如该剧总制片人戴莹所说,这种焦虑主要来自于外界的过度解读,幸福来得太突然,制作方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也可以理解为担心节外生枝,影响到接下来几部同属“迷雾剧场”剧目的播出。
无论怎样,这部只有12集的《隐秘的角落》,已经悄然改动了国产影视剧的风向,并且帮助网剧的风口更大幅度地打开。
剩下的,就看谁能站在风口上了。
网友从《隐秘的角落》中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是作品层面的变化。 图据网剧官方微博
01
悬疑外壳下的现实主义,
更满足观众想要关注现实的渴望
《隐秘的角落》成功不是偶然,如果换成“迷雾剧场”其它几部未播作品如《沉默的真相》《非常目击》等,都有可能成为疫情期间的“爆款”。“迷雾剧场”已经形成了矩阵效应,制作方在网剧的IP采购、统一故事创意、启用新人导演、走精品路线等多方面的规划与实施,得到了出乎意料的良好结果。
产业层面的制作秘籍,通常会随着作品的火爆才会被关注到,对于多数观众而言,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还是作品层面的变化。在创作上,《隐秘的角落》凸显了未来网剧的几大特征:一是新人导演会得到更多信任与机会,他们更懂得“网生一代”的审美;二是知名演员出演网剧不再是“屈尊”而成为加分项;三是故事触角变得更为细密、敏感,直指人内心隐秘角落的剧情更易唤起共鸣。
80后导演创作的悬疑剧,更注重对视听手段的使用。 图据网剧官方微博
随着《隐秘的角落》被谈论频次的增多,导演辛爽的名字也逐渐被人所知,而制片方选择辛爽来执导《隐秘的角落》,只是在看了他为真人秀节目《幻乐之城》拍摄的一个短片就决定了。这种信任非常难得,也意味着继文牧野、郭帆、饺子等80后、85后导演一跃进入中国票房最高导演群之后,新人导演也开始在剧作领域大出风头。
《无证之罪》导演吕行、《白夜追凶》导演王伟、《心理罪》导演五百……在网剧尤其是悬疑剧领域,80后正在成为主力,这不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导演正值创作旺盛期,更在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对流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年轻观众心理的掌握,使得他们的作品与以往同类作品相比,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气质。
以《隐秘的角落》为最新代表作,从同类型剧身上可以看到,悬疑剧创作的导演群,更注重对视听手段的使用。《隐秘的角落》从动画片头,到12首主题曲,从针对不同的人物性格给出不一样的颜色设计,到对关键情节处理上的留白,这种克制、含蓄同时又文艺、内敛的创作,是在前辈导演那里比较少见的。一种更符合年轻观众审美,也更接近观众对悬疑剧想象的创作潮流,已成大势。
“现实主义+悬疑”,满足观众想关注现实的渴望。 图据网剧官方微博
在经历几年的摸索与尝试之后,悬疑剧已经找到最适合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即“现实主义+悬疑”,有了悬疑外壳的现实主义,更能满足观众想要关注现实的渴望,同时也巧妙地避开了社会现实过于尖锐的矛头部分。而现实主义能够在悬疑类型中得以延展,在于两者有着类似的特征:比如荒诞与魔幻。这样的组合让观众产生一种迷恋感,也变得心甘情愿为这样的内容“埋单”。
02
付费、时长、创新……
《隐秘的角落》打破了什么?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付费超前点播”事件没有在《隐秘的角落》身上重演,按照播出平台的设计,《隐秘的角落》有着三层递进的收费观看模式,这些却被用户坦然地接受了。集数少收费相对低是一个诱因,迫不及待想要先睹为快才是用户付费主要动机,并且在付费用户看来,为真正高质量的作品付费具有潜在的“荣誉性”,这充分展示了影视剧“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先做好品牌,再考虑收费的多样化,才是“付费超前点播”的正道。
有媒体在《隐秘的角落》播出之后,进行了一次观众付费意愿调查,有四成的观众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而剩下六成不愿意付费的观众,不想付费的主要原因是不满“付费超前点播”这种“割韭菜”式的做法。《隐秘的角落》对于“付费超前点播”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便是快速消弭了观众对“付费超前点播”的怨气,这从根本上表明:观众不是不接受付费,而是不接受为“不值”的内容付费。尽管人们仍然对“付费超前点播”抱有警惕心,但如果“迷雾剧场”接下来几部剧的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隐秘的角落》,那么“付费超前点播”将会在更多观众那里寻找到“正当性”,这对处在盈利焦虑状态的视频网站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从80分钟到37分钟,《隐秘的角落》第一次把剧作时长的差异推到观众面前。在管理部门、片方与观众都已经把45分钟作为电视剧的标准时长时,《隐秘的角落》这种貌似随机实则充满设计与计算的时长方式,既给故事的讲述制定了专属节奏,也给商业开发留足了“润物无声”的空间。由于这种时长的不同,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所以观众并不反感反而很享受,很有可能引导下一步的电视剧创作不约而同地走往这个方向。
画面与节奏表现“洋气”,不少人称赞其具备电影的质感。 图据网剧官方微博
请来《纸牌屋》的编剧担任剧本监制,学习Netflix的商业模式,国内视频网站在沿着一条成熟的路线稳步行进,这样的“拿来主义”是便捷的也是有效的。以《隐秘的角落》为例,国内影视剧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内容上的独特,如何突破观众对于本土故事的固定思维,如何在画面与节奏等方面都“洋气”起来,不那么“土味十足”,才是国产影视剧需要致力追求的。
对于影视业而言,现在应该重新了解“创新”这个词汇。影视剧创新除了在制播、内容、商业等层面持续进行理念更新外,要知晓这一点:价值观、人文理念的更新,才能在作品内部实现“核爆”一样的效果,与当下观众更为贴近的价值观,与时代同步或者更具前瞻性的人文理念,才会使作品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这种魅力是不能用数据来衡量也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描述的,但不同的观众都会从中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对作品产生欣赏与共鸣。
03
资本沉静下来,
才能带动创作群体回归创作本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影视界存在一些误区,要么扎堆跟随热点,什么题材类型票房高、点击率大就跟风拍什么,要么过度依赖于营销,营销形式大于故事内容,票房、点击率与作品实际质量不对等。所谓的“故事为王”,通常作为口号挂在嘴边。
观众一直呼吁影视创作群体能够沉下心来,拍出真正的好故事,现在这种呼吁已经得到了回应——只有资本沉静下来走出浮躁,才能带动创作群体回归创作本体。《隐秘的角落》可以视为资本走出浮躁回归创作本体的代表作品,这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在自制剧方面用最合适的演员阵容、尽可能好的制作标准,生产的剧作换来的高回报(口碑+商业收益),是那些跟风大制作所没法实现的。疫情的到来,放大了优质内容的竞争力,也加速了资本“内容为王”的新竞争模式,“以小博大”、“以大博大”的制作理念被“精品至上”的思维所取代,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观众一直呼吁影视创作群体能沉下心来,拍出真正的好故事。 图据网剧官方微博
《隐秘的角落》体量虽小,但它已经再一次改变了人们对于网剧的看法,并货真价实地撬动了有关影视剧制作与创作的固有观念,它的成功让影视剧的发展走向变得更加明晰,为后疫情时代影视剧的爬坡上坎提供了一个样本。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