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动力哪里来?成都明确:加快形成这四个“新优势”

红星新闻 2020-07-15 15:32
进入
蓉知事
阅读更多内容

城市的每一轮跨越发展,无不得益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优化演进。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清楚认识到,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依靠动力机制重塑。

动力从哪来?今(7月15日)日举行的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成都给出答案:持续改革创新,培育新兴动能。红星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将深化动力源建设的战略研究、体制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城市竞争新优势和转型新动能。由此,这座城市要加快形成的“四个新优势”被明确提出。

815345029487394835.jpg

支持新经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

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现实难题,有效市场的满足必须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潜在市场的激发必然依赖新经济的驱动。成都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

2017年以来,成都聚焦发展“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致力建设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新经济总量指数、活力指数、竞争力领跑新一线城市,这为城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赢得向上生长新空间提供了动能支撑。

面向未来,成都将坚定不移支持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一系列支持举措同步明确,成都将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加快新经济活力区、天府鹿溪智谷、独角兽岛等新经济空间载体建设,创新设立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城市的整体力量与头部企业的平台力量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平台型新经济龙头企业,加快打造“独角兽+准独角兽+种子企业”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

此外,支持新经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成都将深化新经济企业海外行计划,构建形成立足国内、辐射亚欧的经济版图,鼓励有实力的新经济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提升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的能力。

打破工业、研发、商业形态分隔

全面推进产业核心区建设

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既受制于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又取决于要素优化配置和经济弹性空间,是极核城市的发展基础和核心能力。成都将推动空间结构调整经济地理重塑,加快形成人口经济综合承载力新优势。

空间结构调整,经济地理重塑,“两个打破”尤为亮眼。成都将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打破工业、研发、商业形态分隔,全面推进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的产业核心区建设,编制都市工业发展战略规划,以产业园区、特色街巷、综合楼宇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型、创新型、技术型、民生型都市工业。成都还提出打破产业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边界,推动传统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发展区转型升级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

同时,成都将坚持以人城产逻辑重构小尺度产业社区空间功能,统筹生产车间、商务楼宇、人才公寓等硬设施和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等软环境,打造满足各类人群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的社区场景,促进生产圈、生活圈、社群圈相融共生。

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基本评价标尺

升级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本

进入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新阶段,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生成和排序,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营商环境的竞争力。

作为一座胸怀世界城市梦想的新兴城市,成都将以思维理念的超越、制度体系的包容、国际环境的营造,增强要素运筹、资源整合、流量控制、供配组织能力,以此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快形成全球运作资源运用市场新优势。

今日的会议上明确,成都将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灵活高效的制度体系。围绕于此,成都将主动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基本评价标尺,升级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本;深度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和外商投资准入,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包容审慎柔性监管制度,倒逼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优化等;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企业诉求“一键回应”,打造“蓉易办”成都营商环境品牌,全方位构建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展环境。

后发赶超

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成都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依靠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制度创新,提升资源聚集程度和配置效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此,成都将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后发赶超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五项制度改革是此项工作的重点,成都将持续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零基预算制度,完善财政金融组合运作机制,放大财政引导效应和杠杆效应;持续深化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功能性建设任务管理规范,健全国资国企赋能机制,全面推进二、三级公司市场化运营,提升市属国企战略支撑能力、民生保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持续深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坚持“亩产论英雄”,全面推行投资强度与供地面积挂钩、税收贡献与土地价格挂钩等;持续深化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构建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扩大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持续深化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完善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政策,实施差异化资源要素、政策扶持和政府服务,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图据 IC photo

编辑 黄璟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