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作为肩负国家使命的对外开放高地,已走过60年光辉岁月,60年来形成了独有的城市品质和城市基因。红星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走进这座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城市,全景展现青白江在历史变迁大背景下的凤凰涅槃,探寻勇担使命、艰苦奋斗的国际化故事。
成都青白江的诞生,注定了不平凡。作为肩负国家使命的工业区,1960年因厂建区,一度成为四川省内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而青白江的川化厂在1974年就派人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到了1990年,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县……这与那些年青白江人艰苦奋斗的勇为、争先精神密不可分。
↑据记载,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国旗杆,是1991年5月1日重新制作的,新旗杆重7吨,高32.6米,是首钢用原成都无缝钢管厂(2002年5月,成都钢铁厂和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生产的四节无缝钢管焊接而成,沿用至今
“叮叮叮……”一辆自行车迎着烈日徐徐骑来,骑车老爷子白发苍苍,油麦色的皮肤双眼目光坚定,这就是杨孟德,被退休老干部们戏称为:“青白江活地图”。在新闻上看到青白江哪条路修通了,就要骑车去见证青白江的城市变化,这是老杨的日常。“前两天刚从欧洲产业城旁新修好的东山公园回来……”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已78岁高龄的老杨,自1958年冬天来到青白江,扎下了根。他眼见着高楼起、公园建、道路通、工厂立,青白江从老工业基地逐步演变为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城市。“能与青白江同成长,我算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1975年,年轻的杨孟德正在检查设备。
从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杨孟德是幸运的。从汽车间锅炉房的下灰工干起,再到司炉工到水处理工,汗水与泪水交集的日子,咬牙坚持的瞬间他总会哼唱劳工号子:“干干干,我们要大干,鼓足干劲排万难……”努力总会被看到,32岁那一年迎来了转折。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化工部从国外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装,第一套准备放在青白江川化厂。1974年,经过川化厂内公开选拔,踏实肯干的杨孟德和其余31人被选派至日本学习。留学日本的几个月让他思绪万千,除了要学会国外先进技术,更重要学以致用。经过厂内各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1976年3月15日,川化建成我国第一套从日本引进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的大型氮肥装置。
↑1976年3月15日 建成我国第一套从日本引进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大化肥装置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满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也在这一年,邓小平接见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四川化工厂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尹学,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四川化工厂。川化从一个地方企业,开始走上一代名企的腾飞之路,1990年成为全国最大的合成氨和氮肥生产基地,而这期间老杨的人生也开挂了,一跃成为一化合成车间的主任、支部书记。
↑1990年 建成中国第一套国产化年产20万吨合成氨大型装置
↑1991年首座318米高炉出铁
同样热血奋斗的故事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继续。63岁的攀成钢厂退休老干部张良飞正在青白江花鸟市场逛街,这是他熟悉的地方,畅谈当年,他的眼睛烁烁有光。从高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他响应国家号召入伍当兵。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立功获奖,当兵12年后转业来到了成刚厂,开启了他人生中第二个12年。1988年参加工作,两年后就提干,由于是军人出身,做事雷厉风行,在成钢厂连续换了 11个岗位,从保卫部、销售公司到餐饮公司……张大爷戏称自己为“救火队长”,哪里有难就去哪里,“从干中学、从学中干,这和打战是一回事战斗……”他笑道。
↑2006年12月20日攀成钢老区关闭最后一炉铁水
张良飞如火花般人生和钢铁厂生产飞跃一样,1998年,成钢厂已形成年产铁50万吨、钢60万吨、钢材50万吨的综合生产力,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万元;2008年,攀成钢的无缝管钢管和棒线材产量双双突破100万吨,成为成都市第一个销售收入破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在工作浪潮后,青白江的产业结构也在面临调整,在张良川工作的第三个12年,他来到了攀成钢当离退部部长兼任书记一职,同时,攀成钢也在逐步退出钢铁生产,实施转型升级。
随着积微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鸿舰钛焊管有限公司、西南云计算智慧产业基地等企业或项目入驻产业园,目前园区企业营业收入已突破200亿元,超过攀成钢原来的年产值水平。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那一代人奋斗的故事留在记忆中,而当代人勇敢争先的故事还在继续……
红星新闻记者 刘宇 吴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