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完一首时光的歌,走在凤凰花开的路口,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正式步入社会。
和往年不一样,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热情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业”一词就出现了39次。据资料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今年共计约874万人,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比去年新增40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同时,高校毕业生已经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的绝大多数,成为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由此不难看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社会稳定。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稳经济增长必然要促就业,维护社会安定也必然要促就业。
促就业,要以精准施策为根本。针对今年复杂又特殊的就业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出台多个重磅举措和扶持政策。不久前,中组部、人社部等部委印发通知,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这一政策和此前不同,是在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指引,符合当时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国家层面制定的宏观政策之外,各地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多项符合当地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比如成都、济南、三亚、珠海等城市发布政策或相关征求意见稿,从放宽落户限制到扩大岗位供给,从鼓励创新创业到就业培训服务等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当前,高校毕业生已离校,各地要根据这一现状及时调整政策,给大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促就业,要以扩大需求为途径。就业难的根本问题还是工作机会减少,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新增投资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带动强的项目和领域倾斜,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显著增加高校毕业生招聘岗位。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支持城乡社区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平台。要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鼓励中小微企业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过程中,进一步开发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的就业岗位。还要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通过税费减免、创业贷款、补贴等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更大发展,为毕业生创业搭建更广平台。
促就业,要以灵活创新为原则。越是困难时期,毕业生就业就越要灵活。所谓灵活,一方面是行动上的灵活,就是随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计划,抓住各种就业机会;一方面是观念上的灵活,就是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到新兴行业之中。此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其中一个改变引起广泛注意,开设网店被认定为自主创业,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可认定为就业。近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降低创业就业成本,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而一些地方在人才评定方面也向前跨了一步,如杭州一快递小哥被评为“高层次人才”,上海引进直播网红特殊人才等。高校毕业生务必要把握时代脉搏,领悟灵活就业的精髓,在新的领域、新的行业中找到发光发亮的机会。
促就业不是一句口号,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协同,只有各方共同发力,打通供需双方的“任督二脉”,才能高质量推进就业,才能稳社会之根基。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