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报道>>2020的“非典型”就业 | 毕业我当了带货主播,“下一个李佳琦?难”
2020年的“非典型”就业|毕业后我做了电竞解说,“被录用是从上万人中突围”
今年7月,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9大新职业,其中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等。
除上述新职业发布外,教育部也在不久前发出《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其中,在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大类里,如开设网店、从事艺术工作、公众号博主等,均被纳入就业统计数据之中。
据教育部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47万。在“最难就业季”面前,迈步职场的新人,能否走出校园后在互联网平台成为下一个李子柒?或者在流量变现的大潮中,孵化出一个有价值的自媒体账号?红星新闻找到了几位毕业后专职去做新媒体博主的毕业生,在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中寻找其中的可能性。
刚毕业的抖音“网红”:
放弃月入过万的老师工作
专职拍汉服短视频
现年23岁的胡潇予,今年6月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本科毕业。学习播音主持的她,获得了在某教育机构做培训老师的岗位,而这份工作能为刚走出大学的她提供每月上万元的稳定收入。
然而,做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胡潇予选择了辞职。因为多年来对汉服文化和摄影技术的热爱,她转身投入到了抖音短视频的拍摄运营工作当中。
↑胡潇予的汉服造型
“我从初中就开始自学摄影和剪辑,后来又学了写脚本,可能这些爱好冥冥中就注定了我以后会在一个自媒体平台做短视频。”胡潇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哪怕是面临毕业和做培训教师工作的双重压力,她也一定会抽时间拍短视频。从数量上看,仅在6月里,她就先后完成了16部抖音短视频的拍摄制作。
事实上,真正在胡潇予心里埋下做短视频博主种子的,是2018年她无意间拍下的一部记录生活的小视频。作为她的短视频“首秀”,这部时长不到30秒的作品,播放量累计超过292万,点赞数近27万,评论也超过5000。
↑胡潇予抖音视频
“小姐姐不仅会拍,还会剪,还长得好看,声音也好听……”视频发出后,胡潇予的手机消息提示响个不停,留言里的溢美之词和每天几何数增长的点赞量让胡潇予从心里感到开心。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去看看手机又增加了多少新消息。”自此后,还在读书的胡潇予便开始不定期更新短视频,主题则改为各类“洛丽塔”“汉服风”穿搭等内容。
不到1个月的时间,胡潇予的抖音粉丝数已经过万。尽管后来更新的视频播放了很难再上百万,点赞数也往往只有几千,但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胡潇予相信:“如果专心做,定期更,有一天我也能粉丝数过百万。”
成为短视频网红容易吗?
“买单反、剪视频、想文案
可月收入不到3千元”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丰满的职业理想,6月底,胡潇予正式辞职,开始专职拍摄抖音视频。
看着自己一整个衣柜的汉服,她决定以“汉服潮”作为视频主线。接着,她又买了价格上万的单反相机,并独自在重庆租下房子,开始了独立视频拍摄。
但这份自由职业并非想象中的轻松。用胡潇予的话说,自己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放在想文案、拍视频、剪视频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焦虑中,随时都要看其他视频、热搜,紧跟热点出文案。”胡潇予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起了一段视频拍摄的全过程,想出文案后,接着需要写分镜头脚本,哪怕每段视频只有十几秒钟,但每一秒镜头的构成都需要提前预设好。
↑胡潇予的汉服造型
因为没有多余的资金请团队,胡潇予一个人活成了一支“军队”。自己学化妆、自己架起单反相机,调好光圈,按下延时拍摄,接着要在镜头前不断变化造型。为了每天都推出新视频,有时她需要一次性完成多部视频内容的拍摄,而这就需要她不断换衣服、换发型、换妆容……
“最磨人的不是拍摄化妆,是剪辑。”胡潇予说,一段视频拍摄后,往往需要2~3天才能完成剪辑,在非拍摄时间,她几乎每分钟都坐在电脑前修改视频。
如今,专职做抖音博主不到1个月的时间,胡潇予已经有了超过3万的粉丝。然而,这个来自不易的粉丝基数还没能带给她丰厚的回报。
“一个能开直播、得到打赏的主播,粉丝数量不会低于50万。”因此,胡潇予收入的来源主要靠一些汉服卖家的合作,拍摄一条带货视频,她能获得最多500元的报酬,而一个月这样的报酬最多有5条。
“挣来的钱又几乎全投进了抖音推广。”从专职做主播以来,胡潇予甚至觉得有些入不敷出。为此,她也会不时接一下商业活动客串主持人来贴补收入。
对于这份“非典型”的工作,胡潇予的父母不置可否:“爸妈给我的要求是能养活自己就行,没有太大的压力,还会每个月给我点零花钱。”尽管眼下胡潇予还没能“一夜成名”,但胡潇予相信,只要坚持做下去,她也会有加入mcn机构(短视频网红经纪公司)的一天,甚至能成为百万粉丝的知名主播。
独立运营公众号的毕业生:
“没想过靠这挣钱
就想多交朋友多积累”
18岁的北京男孩儿杨铭博,今年刚从北京人文大学国学专业毕业。他的理想是进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为此他也曾在毕业前于北京青年报昌平分社做采编实习生,不过没能拿到留在报社工作的机会。
于是,从今年4月起,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毕业后暂不工作,一方面继续深造读书,一方面开通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多交些朋友,多积累些作品。杨铭博运营的独立公众号名为“追来衢”,内容以图文形式记录北京交通动态以及一些纪实文学为主。
“我运营这个公众号没想过要挣多少钱,就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多结交一些圈内的朋友,也为以后进入媒体圈积累作品。”杨铭博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从小就很喜欢去看各类交通工具,也喜欢去记录每天不同的交通变化,加之热爱摄影,因此诞生了运营公众号的想法。
↑杨铭博毕业后专职做公众号
对于这个新开通的“业务”,杨铭博的心态很平和,他不会定期去更新内容,也不会刻意去迎合,至今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也仅有4篇,后台粉丝数只有80来人。用杨铭博的话说,他的主要经历还是在考学上,公众号运营只是一次尝试。
但为了这个尝试,杨铭博还是下了功夫。“我专门去买了网络新媒体集训课程,平时也会做竞品分析,对其他公众号相关内容进行跟踪,平时也会注意练习摄影技巧。”尽管新开张的公众号没能给杨铭博带来实际收入,但他也想过可行的盈利模式:“未来考虑面向粉丝做一些小测试,再将粉丝引流到交通圈,接着出一些周边文创产品。”
实际上,独立运营公众号还是为杨铭博带来了不少惊喜。“每一篇推文发出,看着朋友帮忙转发,心里很开心。”前不久,他还陆续收到了不少交通圈朋友的私信,甚至有相关组织邀请其加入到工作室中。
至于未来,杨铭博没有太精细的规划:“先把号养着吧,如果成了就专心做公号,如果不尽如人意,那我就继续读书找工作。”
毕业生自媒体创业真的可行吗?
相关领域专家:这是一种趋势
但学生仍需慎重选择
毕业生是否应该在刚踏入社会时,就进行自媒体方向的创业?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又该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对此,从事多年新媒体研究工作,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庆振认为,将公众号博主等性质的工作纳入就业范畴,是一种趋势和必然。
“时代在发展,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应该重新被定义。”刘庆振解释,智能化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以往程序化的工作被机器取代,而诸如文化、内容、情感情绪投入型的工作,如今正变成潮流和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选择成为短视频网红、独立公众号写作人,甚至会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刘庆振看来,教育部将类似行业纳入就业指标,不无道理。
尽管如此,但刘庆振仍然认为,毕业生选择进行自媒体创业还需谨慎考虑。他表示,大学生刚毕业,一来缺乏工作和社会经验,二来缺乏相关的资源,如果冒然创业,或许会很艰难。
因此,对于希望未来能走上自媒体创业的学生,刘庆振建议,一来要有长期的内容规划,确定自己运营内容的主题;二来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如果没有成功,又该怎么办;其次是找准定位,选好方向,敲定自己创业的内容是垂直类还是大众类,如果偏大众,就需要广泛积累粉丝,如果是垂直类,就需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相关资源。
“工作需要考虑付出回报比,所以即便是自媒体创业,也需要考虑经济收入。”刘庆振提醒,坚持做自媒体创业的毕业生,切不可只考虑兴趣,收入也是必须考量的重要环节。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特约记者 杨雨奇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