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厘米,是以前阿布洛哈村山路最窄处;400厘米,是现在阿布洛哈村乡村公路宽度。
从30到400,变宽的不止是路,更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阿布洛哈村人们的梦想。
“那里有商店、有很多高楼、有公路……”2018年,时年10岁的且沙么子外第一次走出村子,第一次见到了山村外的世界,一颗“走出去”的种子在她心里悄然种下。随着阿布洛哈村“车路双通”,对于12岁的且沙么子外说,走出去不再是长大后的梦想,看着村里新修的柏油路,出去变得触手可及。“公路通了,我想走出村子,以后当个医生,救死扶伤。” 且沙么子外说。
↑且沙么子外希望长大了能当一名医生
6月30日,红星新闻记者乘车来到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刚下了一夜雨的通村公路稍显湿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云雾缭绕。在通公路前,酱油、衣架、醋,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对这个村庄来说都是稀罕物。
一条公路,成为一个村庄的梦想。而今,随着“车路双通”,梦想已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金通工程”正式开通
小卖部店主:
曾靠马运货,如今希望让小卖部变小超市
通路之前,阿布洛哈村是一个“世外桃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自然环境,让出山变得尤为艰难。
“以前出去,主要靠肩挑、背扛,走山路或者用溜索。”作为村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小卖部经营者,23岁的阿达么有杂对此深有体会。
↑村庄全貌
阿达么有杂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阿达,她的小卖部去年在村里开业。开业之初为了能进货,她在村里借了3匹马,走山路,花了整整2天时间,才从县里把货运进来。
“当时只能运卖得比较好的东西,像饮料、啤酒这些。”阿达告诉记者,第一次进货,小卖部刚开张,商品只有三五种,想要多几种,又得走一天山路,坐半天车,去县里进货,不仅麻烦,出行成本也高。
↑路通了,村里小卖部商品更加丰富了,阿达么有杂家人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
2020年6月30日车路双通当天,记者来到阿达的小卖部。一进门,对面一排货架上摆满了衣架、酱油、醋、香皂、卫生纸等生活用品,货架旁摆放着10多箱饮料,小店右手边放了两台冰柜,货架旁,还挂上了收款的二维码。
据阿达介绍,酱油、醋、香皂、衣架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用品,在通路之前,村里都鲜有人用。随着“车路双通”,小卖部的货品不断丰富。
公路通了,对未来有什么期盼?阿达希望,她的小卖部能再开大一点,货架摆满整个房间,未来让它成为一个小超市。
↑三隧一桥成为打通进村路的关键
23次进村的他:
曾因无路放弃,如今第一次开车进村
阿布洛哈村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村民与外界几乎没有接触。2005年之前,村民难出村、外人也难进来。
曾任四川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的林强,作为第一个将阿布洛哈村带入大众视野的人,他对当年初次见面时的阿布洛哈村记忆犹新。
“2003年,我第一次见到阿布洛哈村,由于路只有30多厘米宽,最终没能进去。”据林强回忆,2004年,他再次来到山上,想要进入村子,但在摔了几跤之后,再次作罢。直到2005年,在当地一个向导带领下,他终于进入了阿布洛哈村。
↑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第一眼我看到了中国最原始、最自然的村落形态。大部分都是茅草房,还有一些用石头垒的房屋。后来了解到,这里有近一半的人都睡在地上。”
谈及15年前见到的情景,66岁的林强用“震撼”来形容——大人、小孩淳朴的眼神,以及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渴望,让林强下定决心要让这个村子被世人所知。他希望,村民的生活条件能得到提升,村里的孩子能有上学受教育的机会。
他的愿望,逐渐变成现实。2005年,村里的小学建了起来;2013年,村里通电;2016年,自来水管入户;2017年,村里通网;2020年,村里车路双通。
↑23次进出村落的林强,回忆起第一次进村的场景,依旧记忆犹新。
17年来,林强23次走进阿布洛哈村。今年6月30日,对于林强来说,也具有非凡意义——这天,他第一次开车进入阿布洛哈村。
看着村里新修的柏油路,33栋新建的楼房,林强抑制不住心中兴奋,一边在村里走,一路拍照。“林爸爸给你们拍张照片。”经过村里的小卖部时,他决定与搬入新家、开了小店的阿达么有杂合影,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也记录下村子的改变。
村支书:
13岁第一次见到电视,如今用电脑办公
阿布洛哈村的村支书吉列子日今年只有25岁,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上学时最期盼的事情,就是村里能通一条公路。通车当天,他特地穿上了只有过年才穿的节庆服装。
↑吉列子日
对于吉列子日来说,他的人生在2008年转了个弯。2008年,吉列子日在金沙江支流西溪河对岸的金阳县山江乡中心校读书时,第一次见到了电视机。
“第一次看到电视机,感觉很神奇,这是什么东西,一块玻璃,人是怎么进去的?”吉列子日说着,摸了摸头,略微有些尴尬。对于那时的他来说,电视是个稀罕物,每天一有时间他就会猫在小卖部门外,透过门缝偷偷看电视,直到上课铃声响起。
村里啥时候有了电视?吉列子日已经记不清确切的时间了,只记得当时的第一台电视到村时,家家户户都去围观,晚上大家围在一起看。
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产品在村里早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属于“珍稀物种”。吉列子日介绍,前些年村里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不仅手拿智能手机,有的人还买了平板电脑,近一两年,村委会也装了电脑,现在他办公也用的是电脑。
如今,阿布洛哈村已“车路双通”。对于吉列子日来说,通了公路,村里的芒果、脐橙等经济作物便有了销路,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闫宇恒 摄影记者 缪睿哲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