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要如何突围?又该如何重振信心?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7月13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张竞强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中小企业的困局和发展提出建议。7月15日,张竞强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背景,介绍了2020年上半年的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纾解中小企业困境政策的影响、疫情后的中小企业信心等内容,并就企业数字化转型、疫情下的数字经济、新个体经济与灵活就业等话题提出意见建议。
张竞强表示,疫情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为中小企业纾困的政策。6月下旬,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企业满意度最高的政策集中在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两个领域。
“新个体经济代表的新就业形势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张竞强说,对于新经济形势,应该采取包容,“先发展、后规范”的做法,因为现在首先解决了就业问题,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而对于疫情带来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契机,张竞强表示,经历疫情后,可以使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提前五年。
图源: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上半年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严重,普惠金融可解决企业应急问题
红星新闻:2020年上半年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哪些行业或者产业受疫情影响最深?未来是否有必要给予这些“困难户”产业一些特殊的支持吗?
张竞强:总体来说,大的行业困难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当中,住宿、餐饮、旅游、体育、影视这些行业困难比较大。比如说,山东济南有个企业叫“店数科技集团”,在全国有53,000多家门店,覆盖六大板块,有将近30万人就业。其中餐饮、娱乐和鲜花这一块的产业复工复产率大概只能到百分之七八十。当时已经6月份了,还是只有这样一个复工复产率,而反观其他领域,基本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至于特殊的支持,我觉得主要还是把岗位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帮助企业渡过眼前的难关,以免发生大面积的下岗失业,这是关键。根本的救助方式还是得等到疫情缓解,它自然而然的就缓过来了。现在有好多企业的老板,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维持员工开支,把自己的房子都抵押了。
这个时候,普惠金融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普惠金融是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对于困难企业,普惠金融提供个二三十万的资金,起码能解决他们应急的问题,能够挨到疫情过去。
所以现在我们对国家建议,从融资政策上,还可以发工资贷,也就是企业申请银行给它公司贷,然后这钱不直接给企业,可以发放到个人。另外,还可以发房租贷,即企业为了交付房租而进行的贷款,然后钱不给企业,直接给房东。现在疫情期间,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红星新闻:目前中小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如何?现在相比上半年,是否有了明显改善?
张竞强:企业对于预期有一个分水岭——两会前后。我们注意到,疫情发生以后,90%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没有疫情的时候,中小企业困难就多,疫情来了,又加重了困难。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前途都不太看好,存在这种悲观的情绪。
两会之后,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开始转好,有将近70%的企业对于克服困难有信心。现在看的话,两会以后,因为中央实行一揽子的救助政策力度很大,这两天跟讲的中央2万亿资金直达基层、直达企业,对提振企业的信心也很有帮助。
多条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调查显示企业最满意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
红星新闻:国家多个部门都针对缓解中小企业困境出台了不少政策,企业作何反响?
张竞强:6月下旬,我们协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情况看,企业满意度最高的还是减税降费,另一个是金融服务。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轻了负担,我们算了一笔账,最近4年来国家累计减税降费75,000亿,其中中小企业是受益的主体。今年疫情以后,又实行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这个政策是企业最满意的。而对于金融服务而言,到目前为止,国家三年前实行的普惠金融政策整个受益面大概是2000多万,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提高了它的覆盖率。小微企业过去跟银行是绝缘体,它们从来没在银行贷过钱。而且普惠金融政策实施以后,同时还降低了融资成本,我们曾经调查的时候了解到,过去它们融资成本有百分之十八点几,甚至有的还达到百分之二三十,现在只有百分之六点几。综上所述,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这两项政策,企业们是感到最满意的。
那么企业反映落实比较差、满意度比较低的有这样两个——房租减免和培训补贴。这两项政策其实比较复杂,也不太好落实。另外,这两个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太说清楚。从政策宣传上看,缺乏实施细则,宣传在不到位。作为企业,特别这些小微企业,它们对于政策的理解是直线的,如果政策制定的稍微曲折一点,它们可能就判断不了。另一个是培训补贴,我们国家从最近两年开始来加大在岗培训的力度,但是现在看具体措施还比较少,这些培训机构享受不到更多来自培训补贴的支持。
红星新闻:在此前召开国务院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您主要提了一些什么建议?
张竞强:我给总理的建议有四个方面:
第一,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这种特定群体的减税力度(主要是小规模纳税人和小型微利企业)。这两类群体是近五六年来商事制度改革之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沉淀下来的比较优质的企业,他们不但是新动能的主体,还承担着提供新型就业的功能,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所以对这些企业还应该继续减税。
第二,要下大力气解决企业养老金问题。目前国家已经调整了养老金的缴费比例,由20%降到了16%,但是企业却没有感觉到“解渴”。因为养老金缴费比例(费率)虽然降下来了,但是缴费基数又上去了。我们的养老金缴费是以上年的平均工资为基础,然而企业的工资年年都在增长,所以这缴费基数上去,又把降下来的费率冲消掉了。
第三,要支持创投企业的发展,减轻创投企业负担。我们认为,应该是创业创新创投三者并重。光有创业创新,没有创投资金的支持,创业创新就是无源之水。特别是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时候,银行往往不会给它们贷款,哪怕是普惠金融也不可能给它们贷款,只能是种子投资、天使基金、还有创业投资基金等来支持,所以需要支持创投企业的发展。
第四,建议落实中小企业法当中关于中小企业采购方面的内容。中小企业法规定,政府采购的时候,要给中小企业留出30%的份额,这30%当中的60%还要给小型和微型企业留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在现在这种需求不足,订单减少的情况下,政府采购将会是中小企业很大一块市场。
新个体经济如何发展?
新就业形势有无限的生命力,应先发展后规范
红星新闻: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如何看待新个体经济和其代表的新就业形势?
张竞强:这种新的就业形势肯定有无限的生命力。今年人社部又公布了9种职业,这些都是新的就业形势。目前看来,它们发布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来肯定是值得提倡的,是有发展前景的就业方式,这是必然趋势。
另外,我主张还是先发展后规范。首先还是应该让这些新业态发展起来,因为它首先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就等于就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问题。第二,它的这种就业又是在疫情这种新形势下寻找的一种就业机会。比如培训,过去培训是以线下为主,疫情期间凡是继续做线下培训的,整个上半年不少企业都困难重重。有的企业转型早,开始做线上培训,现在就挣得盆满钵满,那说明这种新业态适合目前这种形势。所以我觉得,要先发展,然后再规范。因为如果一开始就针对新业态进行各种限制,那就发展不起来了,对于这种新的经济业态还是要采取包容的方式。
如何看待数字经济?
经历疫情后,中国数字化进程可提前五年
红星新闻:客观来说,这次疫情为了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意见》也提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数字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应该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会?
张竞强:对于企业来说,疫情的出现其实是一个倒逼机制。比如说工业互联网,虽然这些年一直在说这个东西,但是去年我们推广的时候还是很费劲的,企业也没什么积极性,一方面可能企业还是考虑到有一定的成本,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也对这个东西不了解。结果今年疫情以来,企业开始主动拥抱工业互联网,从而加快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我判断,经历疫情,可以使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提前五年。
红星新闻: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来说会是很大的负担吗?数字化赋能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张竞强:现在看来,企业搞不搞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比如说刚刚举例的工业互联网,它的功能很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对供应链溯源管理,它使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有唯一的身份证,在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产品的身份证可以追踪溯源。通过个技术,可以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将来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如果全部都使用工业互联网,使用国际物联码,那就不存在制造业当中的假冒伪劣了。整个供应链、产业链管理完全是标准化、数字化、有序化的,从而上一个大台阶。使用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以后,通过产品溯源管理,能使企业减少损失几百万。而在对于成本来说,一套企业系统一年年费不过10万左右,企业压力不是很大。
另外,工业互联网对企业是动态的监测的,比如我们工业互联网的平台,现在20多万家企业,生产与否,生产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实时监测的。而通过这种监测,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的分布,哪里高哪里低,哪种高哪种低。我觉得,疫情对于转型数字经济来说,是坏事变好事,可以提高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相比欧美国家百分之六七十的数字经济比重,我国目前百分之三十的数字经济比重还比较低。
红星新闻记者 严雨程 赵倩 北京报道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