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尤其担忧的是,如果这样违反法律法规、冲破规章制度的恶劣行径,责任追究只在开除“派遣人员”上戛然而止,又如何相信“不给红包不办事”的顽疾痼弊,能够彻底扫清纠正呢?
“现场出示手机收款二维码让患者家属打钱,不给钱就不办事。”7月18日下午,江苏南通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被一网友在南通当地一论坛投诉,称该院一医生出现上述“露骨”收红包行为。同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回应称,该涉事医生系劳务派遣人员,目前已退回原公司并被原公司解聘。
↑帖子原文,图据澎湃新闻。
老实说,在这起事件中,涉事院方的回应很迅速,处理也很严厉。从网络投诉“曝光”,到介入调查处理,都是在同日完成;有关责任人员也受到了辞退、解聘的严肃处理,也算是顶格处罚了。事发之后,医院不仅将200元返还给发帖人,还派人登门致歉,这些具体的措施,也反映出医院反对“收红包”的坚决态度。不过,回看这起事件的具体处理过程,还有一些或隐或现的疑点,有待进一步澄清。
比如,涉事人员究竟是什么身份?从网友投诉的情况看,称呼是一名医生,该院眼科的一位姓张的“主任”。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所谓的涉事“主任”,原来是南通市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派遣该院的人事代理人员,并非该院医生,也不是什么主任,只是一个眼科负责预约登记的普通职工。
可是,为什么一个普通职工,能在病人及其亲属面前能摇身一变,成为正儿八经的“医生”、“科室主任”?这究竟是个人“夸张”为之,还是另有“隐情”,需要有更多查证信息予以支持。
又比如,“不给红包不办事”,究竟是个案,还是“通病”?从有关方面的反馈情况看,涉事人员快50岁了,已经在医院多年。从具体操作看,要求病人及其亲属“发个红包”,掏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手法似乎非常熟练,很难看出偶尔为之,或勉强为之的痕迹。个案虽然已经清晰可辨,但是不是涉事人员“习以为常”,或另有人员“祸害一方”,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切除各种有违医德医风的毒瘤病灶。
此外,广大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其他责任人员的具体处理。平心而论,就这起事件而言,的确钱数不多,也就是200元红包,但性质极为恶劣,因为触碰了法纪和道德的“底线”。虽然涉事人员目前只是一名,但神奇的地方在于,只要他一“写单子”,就能“复杂的事情简单办”,拿到一楼去盖章。能量越大,危害也就越大,这些或明或暗的情况足以反映出,医院管理者、相关科室负责人在监督上不够严格,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不小的漏洞。
再来看“善后”过程。尽管“院领导十分重视这件事,对这种事采取零容忍态度处理”,除了退红包、登门道歉外,还对“负有管理责任的科室主任和负责盖章的医生做了相应处理,并在医院相关制度上加以完善”,但究竟是什么“相应处理”,完善了什么“相关制度”,却还是语焉不详。
让公众尤其担忧的是,如果这样违反法律法规、冲破规章制度的恶劣行径,责任追究只在开除“派遣人员”上戛然而止,又如何相信“不给红包不办事”的顽疾痼弊,能够彻底扫清纠正呢?
医院治病救人,应是一块纯净无暇的地方。在网友的指证下,涉事人员受到了辞退的严肃处理,但有关调查还应持续深入,严肃追究“上下游”责任,扫清萦绕公众心头的疑云,别让“收红包”劣行又死灰复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柳宇霆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