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300万换一屋“游戏手办”,把公职当“游戏”本质还是监督缺失

红星新闻 2020-07-15 17:07

腐败案的主角们已经“进去”改造了,但更应该改造的,是他们曾经钻过的漏洞,暴露过的缺陷,破坏过的生态。

最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一起贪腐案件的细节,读来既令人哭笑不得,又引人深思。案件的主角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原会计谢屾,他的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装满了“钢普拉”模型玩具。原来,谢屾5年内篡改200多人次工资数据,贪污300万元,换来的竟是一屋子的塑胶手办,网络游戏充值也花了几十万元。

游戏人生,误了人生。其实,纵览近些年的反腐案例,类似谢屾这种沉迷网络游戏的贪腐者,不在少数。如浙江衢州市卫健委财审处原出纳张嘉琪重金购买游戏装备,一个装备就花好几万元;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城市管理局户外广告管理科原科长丁鑫,三年砸在网络游戏上1500万元,其中贪污、索贿近700万元。

坦白讲,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群中,都有喜爱打游戏者。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平日里消遣一下就够了,万不敢几百万、上千万地往里砸钱。为什么有些官员偏偏就敢呢?因为他们手握权力,游戏沉迷了,恐怕连看手中的权力都觉得那是各种“装备”,便忍不住想去兑换。

事实上,“搞钱”的手段不少,他们却选择了贪污腐败,可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较隐蔽,以至于他们心存侥幸,认为风险小。所以,从这些案例可看出,约束权力的关键,应该放在打击这种侥幸心理上。只有消除了这种侥幸心理,才能把贪腐欲念堵在伸手出前。归根结底,只有管住了权力,才能管住由权力滋生出的欲望。

打击这种侥幸心理,重要手段有两个:一个是制度性预防,一个是党纪国法威慑。现在,一起起走完审查调查、公诉宣判的腐败案例,已经充分彰显了党纪国法的零容忍,相应的预防腐败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我们在为一个个巨贪落马而欣慰时,也一定要认识到,更多时候,预防比惩治更重要。

在类似的“沉迷网络腐败”中,不少案例呈现出一个特点——主角是分管财务的基层干部。除了谢屾,如贵州省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核算四分部原副部长王柏君,一年就挪用公款“打赏”女主播882.54万元;陕西省周至县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建筑管理处会计庞乔,挪用公款共计523万元参与网络赌博。

财务干部能够轻易挪用巨额公款,这首先就说明其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相比追问“他为什么挪用”,“他为什么可以挪用”或许更值得反思,也更容易亡羊补牢。毕竟,前者牵涉到人性的贪念,而后者关系到监管上的缺漏。堵住了财务管理的漏洞,贪念也就少了作祟的空间。

谢屾案中还有一个细节,此案之所以东窗事发,是因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财务处叶处长收到工商银行的提醒电话,银行告知“注意到这个月贵校工资代发放系统中,有人有5笔共6万多元的工资收入,特提醒。”换句话说,还是银行先发现了工资异常,然后好心提醒,这才揭开了谢屾的腐败行径。那么,当时学校内部的财务监督,又是一副怎样的状态呢?

打蛇打七寸。当我们把监督视角放回到预防上时,就会发现,腐败案的主角们已经“进去”改造了,但更应该改造的,是他们曾经钻过的漏洞,暴露过的缺陷,破坏过的生态。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与归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