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组名为“假如成都各区(市)县都有朋友圈”的长图被成都人刷屏,看似“牙尖”的吐槽打开了成都人的想象力:假如把成都各区(市)县拉群聊,他们会聊什么?
7月15日举行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让群聊模式成为现实。336名参会人员被分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市直机关、高校科研和国企等12个分组。
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的大主题下,各个群都聊得很热闹,干货和重点齐飞,干劲和动力满满。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极,作为“双子星”之一的成都必须撑起极核的力量。
肩负前所未有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全会上的声音透露着成都的回答:时刻准备着。
向东!“像当年的深圳特区一样”
“双城记”的火种,在东部新区成燎原之势。
“我们要争取在今年内让东部新区的塔吊数量翻一番。”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主任惠朝旭用了一个具象的物体来描绘宏图。的确,哪里塔吊多,哪里的建设就风风火火。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瑛则直接用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来对标,“大干快上,像当年的深圳特区那样!”
这番话,不像成都东部新区的之前的风格,要知道,东部新区用了三年的“静气”和“定力”来做规划,细到天际线、城市的主色调、园林景观都是慢慢“磨”出来的。可也是因为前期筹划和积淀足够精细,又迎来今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机遇,才碰撞出磅礴的进击之势。
↑成都东部新区效果图
成渝要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东进”区域是成都向东发展的支撑。不只是东部新区,近4000平方公里的地域相连、产业相关的“东进”区域都迎来协同发展的机遇。
“汽车城”龙泉驿过去被认为可能面临重庆的同质化竞争。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国家经济总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尤其在汽车产业上,重庆的积淀和优势还略强于成都。
“成都和重庆两地的汽车整车产量已占全国18%,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龙泉驿区委书记何勋把重庆的汽车产业摸得清清楚楚,他一开口就能历数成渝两城的汽车综合产能和产量。“我们和重庆是竞合关系,销售上确实有竞争,我们的合作是更大范围内构建生态圈。”何勋的判断,正符合全会的精神。
全会指出,面向未来,成渝合作要改变区域市场定位,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支撑。
以汽车产业为例,成都的汽车产业仍然面临规模不大、品牌不强的问题,龙泉驿区正在为招商引资开展百日攻坚,瞄准头部企业,目标是把零部件强链稳链巩固下来,力争年内布局3个百亿级汽车整车项目,现在已有1个成功落地。
“重庆小面”和“成都担担面”也在合作。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提到,此前两地已经就如何深化双城互动、打造消费目的地城市、巴蜀文化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海外市场、帮助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有一系列具体合作方案,下一步将落实项目具体实施,“做强消费集合功能,把川菜品牌打出去。”
↑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
“双城记”是成渝联动的合作故事,也是成都壮大极核的故事。群聊里,有一种声音是主流:要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共同推动成都能级跃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赋予“一极两中心两地”的定位,会场上,科技创新中心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被屡屡讨论。
今年成渝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两地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天府新区两大“新科状元”备受瞩目。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主任陈历章透露,未来将充分发挥成都科学城的极核作用,布局和建设一批高能级的大科学装置和国之重器,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创新策源的源动力。
“大科学装置”和“国之重器”,成都人经过上个月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一番科普,对这两个词已不陌生。接下来,成都还将布局一大拨“大科学装置”和“国之重器”,最终的目标,是形成创新策源地。
“我们正在做两件事,一个是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二个是推进天府实验室的建设。”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说,成都将对标国家实验室标准加快筹建天府实验室,预计将在年内挂牌。
↑成都科学城
简阳市委书记詹庆刚从青羊区调任。从“中优”区域来到“东进”区域,他的感叹是——“这种大开大合的建设场面,之前很少看见。”
简阳正在依托项目推动城市成型、产业聚势,为区域品质提升“补课”。詹庆直言,简阳作为“东进”主阵地,在城市形态、功能、创新要素聚集、市场环境等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明确和提升的空间,简阳要从县域城市的标签中走出来,向区域城市转变,“像成都人那样生活”。
全会中,热词之一就是“像成都人那样生活”。这可以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是城市气质的表达,更基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过去,主城区“代表”成都,在“十字”方针战略引领下,不同的区域发挥不同的特质,都能塑造比较优势聚人引流。
龙泉驿区正在依托大运会场馆建设的机遇完善城市基建,成都东部新区配套的3万套人才公寓在加快进程,成渝中线高铁将令金牛区构建起新商圈……
群聊里,透露的是成都机遇、信号,也是为什么要“像成都人那样生活”的答案。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