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文昌173天,四川乐山籍工程师助力“天问”:任务成功虽辛苦也甜蜜

红星新闻 2020-07-23 23:17

“准备液氮加注!”位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加注控制间内,指控台最右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胸前工作证上醒目地写着他的名字:张晓华。

张晓华

今年39岁的张晓华,来自四川乐山犍为,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200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带着对航天的好奇和向往,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室副主任,先后参与执行50次航天发射任务。

“刚到西昌发射场,我被分到地面设备战从事塔勤保障的相关工作。2009年,我来到技术部,成为中心一名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2016年升为测发技术室副主任,分管测发地面系统的行政管理工作。年初以来,我又被派往海南,牵头文昌发射场测发地面系统管理和把关工作,带领团队迎战长五B首飞、火星探测等‘国字号’重大任务。”张晓华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意义重大,使命重大。

火星探测器与通常卫星的测试环境保障要求不同,加之发射窗口特殊,给地面测发系统带来的状态变化对航天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作为地面测发系统的行政主管,张晓华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由于探测器与火箭合体后,将从总装垂直厂房转移至发射塔架,这期间,器箭组合体将于烈日暴晒下在活动发射平台上待较长时间,而活动发射平台由于空间较小,空调机组配置较小,温湿度调节能力偏弱,如何保障探测器严苛的温湿度环境,对测发地面系统是极大的考验。早在长征五号遥四火箭运抵场区前,张晓华就带领团队针对该项保障要求做了大量的试验方法研究和大范围的地面设备设施改进工作。

从今年6月开始,张晓华和团队就忙得不可开交:塔上空调系统调试验证、加注系统软件维护、岗位人员培训考核、试验文书编写修改、组织测试和例行试验……每天早上8点,张晓华都会准时出现在发射场,厂房、塔架、操作间,到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晚上7点半后,他又会回到宿舍,忙着处理项目文书和试验报告。

7月17日上午,活动发射平台驶出发射场垂直测试厂房,平稳行驶约两个小时后,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安全转运至发射区。在这两个小时里,张晓华全程跟着,将“天问”“胖五”送上发射塔架,随后又和团队一起对设备设施状态进行了检查确认。那天,张晓华在太阳下晒了大半天。“下班回到宿舍,对着镜子一照,我被自己吓了一跳。”张晓华说,自己除了眼镜周围,整张脸已被晒成了红黑色。

张晓华一家三口

自从火星探测任务启动以后,张晓华就像钉子一样铆在文昌发射场,从2月2日离开西昌踏上海岛的那天起,他已经整整173天没有回过家了。妻子和儿子在西昌,父母亲在乐山老家,他在工作之余也有一份的牵挂。无论是爱人孩子,还是父母亲每次都在电话里叮嘱他注意身体,干好工作,不要牵挂,家里一切都好。

无论是“天问”还是“胖五”,在地面测发系统工程师的眼里就像娇贵的婴儿,仅仅是对测试环境的要求就极为苛刻,温度、湿度、洁净度都有严格的标准。在发射场的每一天,都需要张晓华和团队的精心保障和呵护。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张晓华都会周密的思考和准备,不停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头脑保持高度清醒。在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日工作内容,整个任务期间他用完了厚厚的一大本。“任务成功了,虽然辛苦,但也甜蜜。”张晓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何玲 刘晓晖 红星新闻记者 顾爱刚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