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向伦敦、纽约、东京、上海学什么?

川报观察 2020-07-16 09:29


1594869008683955.gif


在世界版图上

伦敦、纽约、东京、上海,

四座城市跨越欧、美、亚三个大洲

却各自散发出熠熠星光

引领着全球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成都正用世界城市体系

标定自身的成长坐标


历时一年、字数超50万的

《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总报告(2019年)》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探寻星光背后的源头

梳理城市生长的脉络



学习永无止境。向头部城市问道,最终的目的是要跳出成都看成都,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找差距、强理念、学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发展战略和思路,切实解决本地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谋城之道、营城之变。

对标国际大都市,

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跨越发展关键期的成都,

在“问道”之中有哪些收获?

又有哪些思考?


问道世界头部城市

来看网友为成都花式点赞!

四位记者小姐姐也将“现身说法”

倾情讲述采写过程的难忘经历和感触!



读城

紧跟国际大都市步伐


伦敦,在塑造城市生态绿带、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方面成就突出;


纽约,在1213.37平方公里上创造出约合人民币5.5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道交通枢纽,并以此为基础将TOD利用到极致,成为全球预防和治理大城市病的成功“样本”;


上海,与成都同一国情、区域极核作用类似、市情相通,百年来穿越风云,始终位居全球一线。


伦敦塔 李向雨 摄


所遇皆可为师。细读四座头部城市发展之道,不少经验值得成都虚心学习。


比如伦敦塑造高品质城市生态绿带、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纽约在城市规划中历时百年打造都市圈的定力,东京将文化浸润到城市建设细枝末节、构建鲜明的城市辨识度的创新等等。


纽约SOHO区。游乐 摄


而梳理这些城市发展飞跃的轨迹,我们也能从中找到共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战略一以贯之,居安思危、顺时应势,根据市情制定具体策略,破解现实难题。


成都五岔子大桥 郝飞 摄


“ 

“东京是一个具有自我文化的,但又很包容的城市。我觉得成都可以学习东京,将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到生活当中,融入到TOD的建设之中。”


“成都应该向纽约学习它的包容和承载能力。当不同地域的人来到成都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的好而选择留下来。”……

”


报道刊发后,读者纷纷道出对成都营城之道的思考。


问道世界头部城市,成都既要在不断学习中涵养出站高谋远的眼光,也要锤炼出精准细致的功夫,这也正是成都后发赶超,迈向世界城市的关键。




“对标国际大都市,成都在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滨水空间塑造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正在紧跟国际大都市步伐,奋力追赶;在TOD、产业功能区、夜间经济、未来城市等规划建设领域有了理念框架体系,也初步开展了实践探索,有望在上述领域迈向世界城市先进行列;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上,成都已初步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开创生态文明时代世界城市发展的崭新境界上大有可为。”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谋城

建言成都未来发展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更是人文精神、营城理念的载体,对成都而言,千年的发展历史,带领城市一步步走到今天,赋予成都独特的气质。在不少专家看来,对比全球各大城市,这恰恰是成都后发赶超,谋求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东京新宿地区 华小峰 摄


东京的文化特质并不是一味挖掘与打造出来的,更多是保留、延续与承接而来的。


“东京要改建、更新、提升某城市节点,不是靠简单的项目堆砌,而是强调多方参与,一个城市节点的升级改造前后可能延续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质自然延续保留下来,在一代一代人中延续了文化记忆。”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教授严网林说道。



“成都区别于其他地方,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更在于山水特质和建成环境,以及城市的独特生活方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核心专家,同时也担任成都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对于成都未来的发展,他建议突出自己的历史特质、文化特质、地域特质和生活特质,“这不仅是城市遗产,也是未来发展中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雷倢 摄


强化现有优势,更要激发潜在优势,方能在全球城市竞争中一马当先。


对于当前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严网林结合筑波科学城发展经验,对成都提出建议:一是要提升公共服务的力度与效率,争取更多资源导入;二是强调轨道先行和社区营造。“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带动了沿线的开发,沿线人口是首都圈增加最快,提高了区域形象,也生长了沿线很多TOD节点。”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成都也在行动。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鉴东京发展经验,成都将着力打造轨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努力实现成德眉资半小时轨道通勤,同时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优化调整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和空间结构,增强轨道站点的功能复合,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等“多圈合一”的城市布局。


“未来5-10年,我们将持续研究伦敦、纽约、东京、上海四个城市的最新规划建设动态,深入解析四个城市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持续跟踪和借鉴,每年形成研究报告。”



对标4个城市,4期深度报道
从城市建设到产业发展
从文化创新到城市品质打造
……

从今年6月开始,川报观察推出“问道世界头部城市”系列报道,在《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问道”报告领衔专家、相关职能部门和本地居民群众,对成都究竟学什么、怎么学的意见建议进行呈现。

四位参与采写的记者马不停蹄
她们又有哪些感触呢?
一起来听听
↓↓↓

程文雯

川报观察记者


虽然知道伦敦这座城市在全球城市排行榜上必然位居前列,但得知从2000年起伦敦就被GaWC评为Alpha++级城市,并且位列全球第一时,我还是有些惊讶。这座曾经被浓雾笼罩的城市,究竟藏着多少我不知道的发展密码?对我而言,写稿的过程就像是在一片新大陆上的探险。

绿色、开放、多元,阅读、采访、写稿的过程中,一个个答案浮现在我眼前,我发现这是一座非常丰富的城市,很难用一篇文章的篇幅去概括。结合成都的发展特色,我找到了公园城市、夜间经济和文化包容力三个切口,希望能从中窥见伦敦的发展之道,为成都提供借鉴。

我从小在成都长大,很喜欢这里。但必须承认,对伦敦的了解越多,就越感觉成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希望将来,我能够与成都一起成长。

雷倢

川报观察记者


纽约,是我最熟悉的城市之一,读书期间,每年都会去纽约几次。以前,从没有认真想过自己为什么喜欢纽约。《成都向纽约学什么》给了我一次机会,去思考纽约为何让我兴奋?为什么纽约的基础设施乏善可陈,甚至不能与东京、上海相比,但它却成为了世界的大熔炉?

通过这一次的采写,我才发现大熔炉背后是一套百年营城的思路。当我们向纽约学习时,要学习它的包容开放,也要学习他们如何进行旧城更新,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在历史建筑方面,成都有着比纽约更深厚的家底,我们有基础做得更好。

其次,纽约也反射出了这个时代的繁荣与撕裂,比如,这里有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又有很多靠救助金生活的人。一边是上东区的豪宅,一边是法拉盛破旧的公寓。它遇到的问题,值得成都学习,如果我们能够从纽约的教训中,吸取教训,成都也许能少走些弯路。

肖莹珮

川报观察记者


东京,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的交通。

去之前朋友都给我说要做好交通攻略,不然就“两眼一抹黑”。去了之后发现,东京的轨道交通堪称一件艺术品——它错综复杂,却又极其方便,能带你去到东京以及东京都市圈的任何一个地方。而它清晰的标识系统,根本不用担心会迷路。

在成都生活近20年,我亲眼看着成都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网…《成都向东京学什么》稿件的采写,让我有了机会,更加深层次的去理解,轨道交通对整个城市的生活方式、形态格局带来的巨大改变。

东京“轨道+物业”的TOD模式、发展新城缓解“大城市病”的方式,都被全球公认,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其建设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经验更加难得可贵。

我很欣喜,在这些方面,成都放长了眼光,2020年,东部新区挂牌成立,12条在建地铁线路的同时,首批16个TOD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推进。

提前谋划并大力推进落到实处。同为亚洲城市,成都有基础,成都有目标,成都有决心,如果再结合着东京的成功经验,成都也会成为一座令人尊敬的世界城市。

吴亚飞

川报观察记者


上海,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上海的“洋气”让人印象深刻。《成都向上海学什么》报道中,把我在成都和上海两地的生活经历串联,也让我深度去探寻两座城市背后的基因。

上海作为这组报道中唯一一个国内的“全球城市”,值得成都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两地同样因水而成、缘水而兴。上海,开埠后一百多年,一次次跨过江与河的界限,迎着太平洋的浩浩海风,走向世界舞台;成都承袭“江环城中”的格局,扩张城市版图,延续千百年来的繁荣兴旺,叫响城市名号。



读者纷纷留言

为成都开放、包容的心态点赞

也为成都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起来看看

他们说了什么

↓↓↓


网友 cbgc85730

一个城市的崛起一是取决于经济,二是取决于文化,这两样都取决于地理位置,即地利。


因此,成都要与上海看齐,向东京纽约学习,只有胆子大一点,更开放一点才行。另外,创新产业的腾飞要靠每个市民参与,要靠每个人提供好故事。成都,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家。



网友1810***773318

东京作为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口碑很好的世界大都市之一,确实有很多值得成都学习借鉴的地方。这篇文章从好几个方面进行了专业又有深度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网友 东东

就是应该对标世界名城,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取法乎上,至少可得其中。



杨凌子(成都人,纽约大学毕业)

我觉得成都要学习纽约的话,可能要学习纽约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承载能力。当不同地域的人来到成都这个城市,当然希望这个城市能够提供给他们熟悉的、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会因为这个城市的好而选择留下来。



杨树(成都人,在纽约工作生活)

我离开家乡成都已经13个年头,但对家乡成都的思念却从未停止,成都这些年的发展让人赞叹,祝愿家乡成都越来越好,成都永远都是我心中最幸福的城市。



渡边纪之(日本人,在成都工作)

如果成都能学习日本车站工作人员的服务细节,我相信成都轨道交通一定能超越日本。



郭夏(成都人,曾在东京工作)

东京是一个具有自我文化但又很包容的城市。东京的TOD都有符合该地方的装饰风格和广告看板。我觉得成都可以学习东京,将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到生活当中,融入到TOD的建设中。


要学的不止这几个城市

所遇皆可为师

想了解更多?成都商报-成都发布此前推出的特别报道,再来一起复习下吧~↓

○伦敦、纽约、东京、上海!

○塑造成都版“硅巷”!纽约教我们这样打“中单”……

○从东京都到东京大都市圈,这座铁轨上的城市给了成都哪些启示?

○协同、创新、做强极核……透视上海大都市圈,成都如何走好这步棋?

○伦敦和成都“私聊”!透露世界标杆城市的三个小秘密……

对于成都的发展

各位小伙伴哪些意见和建议

快到评论区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