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版图上
伦敦、纽约、东京、上海,
四座城市跨越欧、美、亚三个大洲
却各自散发出熠熠星光
引领着全球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成都正用世界城市体系
标定自身的成长坐标
历时一年、字数超50万的
《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总报告(2019年)》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探寻星光背后的源头
梳理城市生长的脉络
学习永无止境。向头部城市问道,最终的目的是要跳出成都看成都,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找差距、强理念、学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发展战略和思路,切实解决本地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谋城之道、营城之变。
对标国际大都市,
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跨越发展关键期的成都,
在“问道”之中有哪些收获?
又有哪些思考?
问道世界头部城市
来看网友为成都花式点赞!
四位记者小姐姐也将“现身说法”
倾情讲述采写过程的难忘经历和感触!
伦敦,在塑造城市生态绿带、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方面成就突出;
纽约,在1213.37平方公里上创造出约合人民币5.5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道交通枢纽,并以此为基础将TOD利用到极致,成为全球预防和治理大城市病的成功“样本”;
上海,与成都同一国情、区域极核作用类似、市情相通,百年来穿越风云,始终位居全球一线。
伦敦塔 李向雨 摄
所遇皆可为师。细读四座头部城市发展之道,不少经验值得成都虚心学习。
比如伦敦塑造高品质城市生态绿带、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纽约在城市规划中历时百年打造都市圈的定力,东京将文化浸润到城市建设细枝末节、构建鲜明的城市辨识度的创新等等。
纽约SOHO区。游乐 摄
而梳理这些城市发展飞跃的轨迹,我们也能从中找到共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战略一以贯之,居安思危、顺时应势,根据市情制定具体策略,破解现实难题。
成都五岔子大桥 郝飞 摄
“东京是一个具有自我文化的,但又很包容的城市。我觉得成都可以学习东京,将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到生活当中,融入到TOD的建设之中。”
“成都应该向纽约学习它的包容和承载能力。当不同地域的人来到成都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的好而选择留下来。”……
报道刊发后,读者纷纷道出对成都营城之道的思考。
问道世界头部城市,成都既要在不断学习中涵养出站高谋远的眼光,也要锤炼出精准细致的功夫,这也正是成都后发赶超,迈向世界城市的关键。
“对标国际大都市,成都在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滨水空间塑造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正在紧跟国际大都市步伐,奋力追赶;在TOD、产业功能区、夜间经济、未来城市等规划建设领域有了理念框架体系,也初步开展了实践探索,有望在上述领域迈向世界城市先进行列;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上,成都已初步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开创生态文明时代世界城市发展的崭新境界上大有可为。”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城市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更是人文精神、营城理念的载体,对成都而言,千年的发展历史,带领城市一步步走到今天,赋予成都独特的气质。在不少专家看来,对比全球各大城市,这恰恰是成都后发赶超,谋求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东京新宿地区 华小峰 摄
东京的文化特质并不是一味挖掘与打造出来的,更多是保留、延续与承接而来的。
“东京要改建、更新、提升某城市节点,不是靠简单的项目堆砌,而是强调多方参与,一个城市节点的升级改造前后可能延续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质自然延续保留下来,在一代一代人中延续了文化记忆。”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教授严网林说道。
“成都区别于其他地方,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更在于山水特质和建成环境,以及城市的独特生活方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核心专家,同时也担任成都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对于成都未来的发展,他建议突出自己的历史特质、文化特质、地域特质和生活特质,“这不仅是城市遗产,也是未来发展中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雷倢 摄
强化现有优势,更要激发潜在优势,方能在全球城市竞争中一马当先。
对于当前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严网林结合筑波科学城发展经验,对成都提出建议:一是要提升公共服务的力度与效率,争取更多资源导入;二是强调轨道先行和社区营造。“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带动了沿线的开发,沿线人口是首都圈增加最快,提高了区域形象,也生长了沿线很多TOD节点。”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成都也在行动。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鉴东京发展经验,成都将着力打造轨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努力实现成德眉资半小时轨道通勤,同时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优化调整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和空间结构,增强轨道站点的功能复合,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等“多圈合一”的城市布局。
“未来5-10年,我们将持续研究伦敦、纽约、东京、上海四个城市的最新规划建设动态,深入解析四个城市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持续跟踪和借鉴,每年形成研究报告。”
从今年6月开始,川报观察推出“问道世界头部城市”系列报道,在《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问道”报告领衔专家、相关职能部门和本地居民群众,对成都究竟学什么、怎么学的意见建议进行呈现。
程文雯
川报观察记者
雷倢
川报观察记者
肖莹珮
川报观察记者
吴亚飞
川报观察记者
读者纷纷留言
为成都开放、包容的心态点赞
也为成都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起来看看
他们说了什么
↓↓↓
网友 cbgc85730
网友1810***773318
网友 东东
杨凌子(成都人,纽约大学毕业)
杨树(成都人,在纽约工作生活)
渡边纪之(日本人,在成都工作)
郭夏(成都人,曾在东京工作)
要学的不止这几个城市
所遇皆可为师
想了解更多?成都商报-成都发布此前推出的特别报道,再来一起复习下吧~↓
○从东京都到东京大都市圈,这座铁轨上的城市给了成都哪些启示?
对于成都的发展
各位小伙伴哪些意见和建议
快到评论区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