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镇,又名江洲岛,是江西九江市下辖的一个岛镇。因地处长江中下游,为长江冲积岛,四面环水。今年入汛以来,受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当地水位猛涨,全镇内涝,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7月14日,在江洲镇人民政府的号召下,4100余名江洲青壮年从外地陆续返乡,投身抗洪一线。
“家乡需要我。”作为第一批返乡抗洪的江洲人,42岁的杨世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每逢汛期回家抗洪,在当地已成传统,无论他们走多远,只要家乡需要,都会第一时间赶回来。
▲7月11日,杨世友携带着大量防汛物资赶回家乡抗洪
汛情告急
在闽游子连夜返乡抗洪
江洲镇是一个经江水冲击形成的江心岛镇,位于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岛上地属平原地貌,约有人口4.2万人。岛镇四面环水,大堤全长41.36公里,历来是防汛重点区域。
7月10日,在持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叠加影响下,江洲镇人民政府因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不得不发布公开信,召唤在外乡亲回乡抗洪,守卫家园。消息发出后,响应者众多,仅4天时间,便有4100余人从外地陆续返乡,投身抗洪一线。
42岁的杨世友就是数千返乡抗洪人员中的一位。事实上,他已在福建泉州生活了25年。“10日,在老乡群里看到群友转发的政府公开信后,就决定提前回来帮忙了。”杨世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是江洲镇前埂村人,25年前离乡到福建务工,后在那里成家、开公司,每年只有汛期或春节时,才会再回江洲。
杨世友表示,因家乡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都会有汛情出现,而每当汛期来临,村里都会让各家各户派人上堤巡险,大家对洪水早都习惯了,“一般水不太大的话,是不会叫大家回去的,这次既然发信求助了,说明情况比较严重。”
此外,杨世友还说,近几年,每到汛期,他都会自发采购一批防汛物资带回家乡,慰问那些防汛一线的人。今年上半年,相对来说较有闲暇的他,早早地将物资准备就绪,“部分已经邮寄到了九江市的亲戚家,部分放在我自己车上,届时一起拉回去。”
▲杨世友星夜疾驰,赶回家乡抗洪
10日下午5时许,杨世友将公司里的工作安排好后,便独自开车从泉州往江洲镇驶去。“726公里路。花了差不多8个小时,我才回到九江。”11日凌晨2时,杨世友抵达九江市后,短暂停留了一晚,便在早上9点乘坐轮渡回到江洲镇前埂村老家。
杨世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在搭乘回乡渡轮时,遇到了许多和他一样赶回来抗洪的乡亲,其中不乏一些退伍老兵和在校大学生,“一艘船装得满满的,在我印象中,近十年里还从未有这么多人一起回来抗洪过。”
据了解,乘坐渡轮是江洲镇上居民出行的唯一方式,渡口运行的渡轮一艘船可以运载50辆小型汽车和300位乘客,单趟航行时间约为20分钟。
水位缓退
江洲挺过最危险时期
“到家了我才知道,受暴雨影响,老家房屋的车库门口已经被淹了。”回到家的杨世友,先是帮父母将家中一楼的物品全部搬至楼上,后又连忙清点事先筹集的捐赠物资。
不久,杨世友便带着120个水杯、50双雨靴、100件雨衣、100顶草帽、100箱矿泉水和100箱方便面,来到村防汛指挥部报到,一边等待防汛任务安排,一边捐赠防汛物资。
“记得当时,村长在接过物资时特别激动,说这些草帽、雨靴都来得特别及时,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此外,杨世友还告诉记者,泉州柴桑商会得知他回乡抗洪的消息后,还特意向他转款6000元人民币,希望他能代商会采买一些矿泉水、饼干等实用物资,转赠给驻江洲镇防汛一线的人民子弟兵们。
在杨世友提供的多张照片上,红星新闻记者看到,7月11-12日,杨世友携带着大量防汛物资在前埂村防汛大队办公室、明德小学教学楼前,分类将物资交给了村干部和人民子弟兵代表。
▲7月12日,杨世友携带着大量防汛物资在明德小学教学楼前,将物资交给了人民子弟兵代表
“我是在7月11日下午正式开始防汛工作的。”杨世友说,根据当地防汛指挥部统一安排,他负责值班巡视、观察汛情变化,“每半小时汇总一次”。正式上岗后,杨世友便过起了12小时一轮班、每天搭船在镇上与市区安置点两头跑的日子。
在防汛一线的这几天,杨世友也遇到了许多从外地赶回来的同学和同村村民。他说,碰面时,大家都是满头大汗,虽未交流,但彼此相互微笑后就各做各的事,这种感觉让他很欣慰,“我们这些人中,有许多都经历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但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在当时做贡献,一直很遗憾,现在有机会了,说什么都不会缺席的。”
据光明网报道,7月15日,江洲镇水文站水位已由最高值的22.81米下降到了22.39米;7月16日8时,长江九江站水位22.35米,超警戒2.35米,较昨日8时退0.17米。在九江部署抢险救灾任务的东部战区某旅参谋长表示,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仍需严阵以待。
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一工作人员表示,为不过多耽误返乡抗洪乡亲的正常务工时间,所有防汛人员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批、轮班作业,有特殊情况的可先行离开。
红星新闻记者 李文滔 罗梦婕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