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章新书《寂静史》成都首发:寂静也是一种声音,若不注重内心,社交往往无效

红星新闻 2020-07-19 10:42

7月18日晚,人民文学奖得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罗伟章的新作——长篇小说《寂静史》在成都文轩BOOKS招商店举办了首发仪式,茅盾文学奖得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作为对谈嘉宾到场,与罗伟章展开了一场名为“喧哗与骚动”的对谈。

罗伟章与阿来现场对谈

罗伟章的这本主题性长篇小说并非一个长长的故事,而是由七个不同的故事组成,关于七个“沉默者”背后被掩埋的精神世界。这些被作者放在“寂静”主题下的书中人物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在其内心深处皆有无法言说的困惑与领悟。

《寂静史》封面

在《寂静史》之前,罗伟章还写过一部《声音史》,故事以四川山区农村生活为背景,写了一个乡村奇人杨浪的故事——他能听到并摹仿这个乡村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他的一生,就是沉浸在这些声音之中。

《声音史》曾发表于2015年的《十月》杂志,并在2016年出版成书。前后两次创作,主题从声音到寂静,含义互相呼应,罗伟章在昨晚的对谈现场也提到,当初写完《声音史》后,他就有了要再写一部《寂静史》的想法。“寂静成为史,证明寂静已经过去了。”罗伟章说,“自从有了文字,世界就不再寂静。文字记录和整理着人类的思维,从而形成真正的思维……思维也是一种声音,沉默的声音。”

罗伟章阐述说,寂静是声音的起点,不是声音的消失。但人往往不重视起点,只重视目的。如今的人们缺乏耐心打理自己的内心,对寂静有种恐惧。“社交活动看似与世界打交道,其实并不是如此。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内心,这种与世界打交道,往往是无效的。”

他主张写小说切忌抒情:“如果谁说我写的小说文笔好,那就是骂我。好的作品是因为故事本身与思想高度而存在,并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喜欢与讨厌,作家的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美审能力,是文学作品最鲜活的生命力。”

罗伟章在现场签售新书

阿来在现场表示,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莫过于汉语语言。从古至今,从《诗经》到唐诗,都因独特的语言流传于世。阿来认为,文学创作不是讲道理,而是在吸引人心的故事中,包含着作家的思想,“罗伟章的《寂静史》这部小说,是以成都作为真实的背景,能够吸引读者沉静下来,进入故事当中”。

今天(7月19日),罗伟章还将在文轩BOOKS九方店再举办一场新书分享会,作家卢一萍将作为嘉宾出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文轩BOOKS微信公号上报名参加。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学莉 图据文轩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