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孩子科创项目找“枪手”,是弄虚作假的学术腐败

红星新闻 2020-07-09 16:25

弄虚作假,或能得一时之利,终是舍本逐末,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社会宁愿今日少一个科学少年,也不愿日后多一个靠作假上位的科学“伪君子”。

一个“隐秘的角落”,进入了人们视线。近期,有高校教师吐槽身边同事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还送去参赛拿奖,引起不少“枪手”们共鸣。

据《半月谈》报道,一位曾当过“枪手”的博士说,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代工”过一个项目,课题不复杂,是关于空气污染物在密集建筑中的传播。他按照项目需要,做了建筑物周围流场数值模拟,说明建筑不同密度对于气流速度的影响,佐证试验里烟雾的流动跟计算吻合,再配上高清摄像的视频,就拿去给导师交差了。后来该博士才知道,这是替某领导的孩子参加一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做的。

类似的青少年科创成果很炫,却让人不喜反忧。在某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官方网站,从获奖名单和线上展厅来看,媒体发现中学组以上的项目水平都已达到硕士乃至博士水平;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一等奖项目的展示里面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电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比比皆是。且不说这是不是学生自己做的,光是这些设备的申请就很难。

1594277860785585.jpg

中学生做出硕士博士级的科研项目,当然不排除个别天才少年取得斐然成就的可能。但天才不常有,“代工”却不鲜见,只是隐秘不易窥见罢了。究其形式,有找博士硕士们“代工”的;有具备科研能力的父母亲自上阵,将自己的科研安在孩子头上的;父母没有科研能力,也还有托人或花钱获取科创发明,包装后让孩子拿去参赛的……无论形式如何多变,“代工”行为本质上都是弄虚作假的学术腐败。

更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这一“隐秘角落”的行为正在日益“圈层化”,且呈现出新特征:一是门槛高,监督难;二是非直接,取证难;三是圈子化,审核难。

门槛之高端,圈层之隐秘,到何种程度?据报道,南方某省一位高中生的一等奖作品用到了国家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获奖的同时该生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署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第二作者则是上海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位博士。巧合的是,这位博士所在高校学院的负责人、核心期刊的负责人,不仅与这位高中生同姓,研究方向也重合。另一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从公开资料检索能发现,是某院士的直系亲属。

如果孩子在学业之余,有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实乃一家之幸。家长作为引路人,利用资源帮孩子一把,也是人之常情。找实验资源、找指导老师,尚属合理利用资源范畴。但找“枪手”或买项目,显然越过边界,构成了学术欺诈和学术腐败,严重侵蚀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平环境。

对相关孩子而言,他们并没有从“挂名式科创”中获得体验和成长,甚至没有培养起对科学的真正兴趣,这不能不说是功利式科创的悲哀。更严重而深远的影响是,弄虚作假换来的成功,容易让未成年人养成“没有什么是搞不定的”的错误三观。弄虚作假,或能得一时之利,终是舍本逐末,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社会宁愿今日少一个科学少年,也不愿日后多一个靠作假上位的科学“伪君子”。

同时,此举对公平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位985高校的博士所说,他曾撞见过不少孩子在父母实验室里摆pose录视频的场景,从选题、发明到写论文,课题选得比研究生论文还难。“我们这种985硕博士,辛辛苦苦给领导孩子写课外实践报告。而他们的子女,轻轻松松拿着报告参加各种评奖,不知道在哪个环节就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干掉’了。”

今年是高考取消自主招生、实施强基计划的第一年。每一次改革,都有助于打破原本的灰色空间,给教育公平创造新的机会,但也总会有个别人钻新“空子”、找新“门路”,这恰恰是需要提防和避免的。科技创新类竞赛加分,即使常规高考途径的加分取消了,也会在各种保送、计划中体现。堵漏洞,促公平,既需要升学考试相关部门的他律,也离不开学生及家长的自律。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