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由著名艺术批评家王林发起的“要有书”艺术作品·文献展在成都西藏饭店开幕。现场展出了近百位知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以书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尹铁淋
在所有参展艺术家中,自闭症患者尹铁淋无疑是特殊的一位,陪伴他前来出席开幕式的,是他年过六旬的父母——他的父亲、四川美院教授尹国均也是参展艺术家之一。
这对父子在重庆的艺术圈子里颇有知名度:尹国均早在1980年便考入四川美院版画系,和大他两岁的周春芽是同一个专业。而尹铁淋的抽象画作亦颇受王林等艺术批评家的好评,此前已经举办过四次个人艺术展。这一次,是尹铁淋的作品第一次在成都展出。
《绿色冰激凌》布面油画 2017
为这次展览,埋头创作数月
在展览现场,红星新闻记者看到了尹铁淋为这次展览选取的作品《一个失语症患者眼中的书》。当然,都是他父亲尹国均选的:两幅综合材料绘画和两大本纸本图册。
这两大本纸本图册是尹铁淋在疫情期间于家里埋头创作数月的作品集合,尹国均将分散的画纸拿到一个老鞋匠那里,用精致的红黄色麻绳装订成册,做成一种类似“档案”的效果。至于他自己,则带来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黑书》:把沥青、乳胶漆等刷在厚厚的书上,让本来柔软的纸页变成了坚硬凝固的漆壳,一本本交叠耸立着。
《水果》布面油画 2017
父子俩此次展出的作品色调都比较深和暗,静默无言之中,流露出一些沉重的感觉。尹国均个子不高,身形消瘦,儿子尹铁淋则长得高高大大,目光明亮而单纯。在昨天的开幕式上,他看到大屏幕上的海报觉得好看,就站起身往前走,母亲赶紧追上去把儿子拉回后排座位。
尹国均说,身为一个男人,他有时带儿子外出时还会有些顾虑,不愿受到路人侧目,“但他妈妈就不在意这些,一心一意维护孩子,对他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呵护备至。”
1985年10月21日,尹铁淋在重庆出生,在父母的回忆中,他是个有着满头黑色卷发的漂亮孩子,十分可爱。虽然开口说话的时间略晚些,但小铁淋也能咿咿呀呀与父母交流,“还会跟着电视里的歌曲学唱歌,会唱很多歌。”因此,直到他快4岁的时候,尹国均夫妻才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从来不和其他小孩玩。”
《拥挤》布面油画 2016
他有天分,最爱画的是鱼和鸟
尹国均用“拯救式求医”来形容他和妻子当年的经历和心情:北京、上海、重庆、成都……都去看过医生,能查的全都查了个遍,包括染色体。生理层面,全都是正常的,健康的。当“自闭症”这个诊断终于出来的时候,夫妻俩仿佛听到了有关自己和孩子一生命运的某种“判决”。仅存的侥幸心理,也逐步被时间和现实击碎:小铁淋的语言能力开始退步,说话越来越少,直至渐渐失语。
1991年,他们试着把6岁的铁淋送进重庆的小学,但很快就不得不接他回家,放弃了正常就读的念头。平时他也很少外出,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待着,翻阅父亲成堆的藏书,和一本本厚重的画册。
大约10岁的时候,尹铁淋开始自己拿起笔画画了。“最初是用钢笔,画线条,画得非常用心,也非常用力,是名副其实的‘力透纸背’,经常把纸都划烂了。”尹国均说,“他画的东西很独特,我觉得他是有天分的,但我没办法教他什么,因为他不可能接受那种系统的美术教育。只能由他去画,让他有一些可以专注的事情也不错。”
《鸟人》布面油画 2016
尹铁淋特别喜欢画鱼和鸟,这两种动物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都是自由自在的生物。他用非常抽象的笔触描绘这两种自由的生灵,一张又一张,几百上千张地画出来,铅笔、油画棒、色粉各种都有。“外界对他毫无影响,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喧嚣的世界。”尹国均说。
他希望铁淋能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渐渐自食其力。“其实他生活能力还可以,基本的家务都能做,会自己洗澡、打扫房间,烧开水。但现在还不会做饭,这个对他来说还有难度。”
《暖色的人影》布面油画 2015
照顾他的“接力棒”在三代人中传递
在儿子一天天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尹国均也用自己的方式一次次“逃离”最初的自己。王林说,尹国均堪称“学历终结者”:四川美院本科,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北京大学文学愽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他曾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也曾远赴美国杜克大学任访问学者,如今则在重庆大学和四川美院任客座教授。
在清华大学任博士后时,尹国均曾在著名建筑教育史学家汪坦先生(1916-2001)门下求教。汪坦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首任院长,他的夫人马思琚则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妹妹。“我记得有时和汪先生在他的寓所客厅里聊天时,师母会在客厅里那架白色的三角钢琴上弹奏肖邦。”尹国均回忆道。他的另外两名导师:郭黛姮教授与吴焕加教授,则是梁思成的研究生。
《黄色盆花》布面油画 2014
然而,纵有满腹经纶和钻石级的高学历,在回到家中,面对一个患有无法治愈的自闭症儿子的时候,尹国均依然和所有命运相似的父母一样无奈。
“铁淋小的时候,主要是奶奶和外婆轮流带他。有了老人的帮助,我夫人就没有辞职。”尹国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后来我母亲去世了,父亲身体也不太好……我在1995年办理了提前退休。”
1996年,他们的小儿子出生了。照顾这个特殊家庭成员的接力棒,无形中从老人们的手里,传向了第三代。尹国均坦言,从一开始他和妻子就告诉过小儿子:你长大后,要照顾哥哥。“看到老人离去,想到自己年纪也慢慢大了,可他的路还长。我们的想法不是说要让弟弟去贴身照顾哥哥,是说以后我们老两口不在了,就算是把这个孩子送去什么机构护理,家里总还能有个人给他签字,给他负责。”
《玩偶》布面油画 2016
画画是他生而为人的存在价值之证明
尹国均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有种奇妙的心灵感应。“我俩之间的联系是无声的。他知道我出差什么时间回来,从什么地方回来。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临时有事没有回家,他就不睡觉,必须等着我回来他才睡。”
甚至有时他在家附近的餐厅吃饭,儿子想去找他,餐厅里十几个包间,尹铁淋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直接跑进父亲所在的那一间。
父子俩时常一起去游泳。游完泳后,各自在各自的格间里洗澡,但尹铁淋洗得差不多时,就会走过来把背朝着父亲,尹国均就轻轻地给儿子搓背,他看得出,儿子特别享受这一刻的舒适与温馨。
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铁淋有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譬如用手轻轻地挨你一下,表示亲切;在你面前哈哈一笑,表示高兴。他很高兴早晨与我一起去画室,出门走在路上散步也特别高兴。”铁淋一般在上午开始画,“他画画的时候不愿有人站在旁边,必须是他一个人。午饭后他会午睡到下午3点左右。”
《暖色构成》布面油画 2017
与艺术一同陪伴铁淋的是音乐,“他会仔细聆听肖邦的钢琴曲,或者其他比较轻柔的曲子。他不喜欢旋律强烈的交响乐,尤其不愿意听昂扬的进行曲。”尹国均说,“有些曲子会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理解,鼓励和爱,这是我们之间的游戏规则。”
小儿子上大学那年,尹国均和夫人带着尹铁淋去了美国,带他一路参观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古根海姆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费城美术馆、盖蒂艺术中心……他希望这些丰富的藏品能进一步开阔儿子的眼界乃至心灵,作为他无形中的美术课堂。
“多年以来,铁淋以封闭的方式,坚持以他不受影响的风格画画。他的绘画语言是绝对独特的、唯一的、独创的,也是不可复制的。画画之于铁淋,是他生命的需要,是他生而为人的存在价值之证明。”尹国均说。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据受访者微信公号
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