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政府网报道,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辽宁、江苏、福建、江西、陕西省五省省长汇报了本地经济形势并提出建议。关于今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工作部署,减税降费依然是关注重点,根据此前的公开数据,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仍有6000多亿元减负空间。
减税降费是否会引发地方政府财税压力过大?10月1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地方政府压力非来自减税降费,因此不存在减税降费需要找到平衡点的问题,地方政府更应该努力扩大税源,减少诸如政绩工程等不必要支出。
减税降费“一杆子插到底”
预计四季度仍有6000多亿元减负空间
在视频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减税降费让利是助企纾困的重要支撑,是当前经济稳定恢复的关键举措。要继续狠抓后几个月政策落实,更精准用好财政直达资金,承诺的都要确保兑现到市场主体身上,决不打折扣,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
实际上,为了尽可能缩小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压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深化增值税改革,明确减税要“一杆子插到底”。
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增值税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增值税税率降至9%,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
在助力市场主题纾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可谓力度空前。总体数据显示,今年继续要求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另在减免税收方面,规定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等。至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此外,为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策要求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要求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现象。
在上述政策支持下,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亿元。另据国家税务总局9月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已累计达到18773亿元。这意味着,9月至12月四个月还有6000多亿元减负空间。
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各地交出减税缴费成绩单
所谓“减税降费”,具体包括“税收减免”“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两大部分。早在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简政减税降负措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序推进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准备工作;抓紧研究提出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
到2019年,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在10月9日主持召开税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上强调,要协同做好减税降费和组织收入工作,越是临近年底,越要确保该减的税费不折不扣减到位,坚决守住不收“过头税费”的底线,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经年不断的减税降费政策督促下,不少省市已交出了自己减税降费的成绩单。
红星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8月,上海市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和非税收入新增减税降费441.9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81.9亿元;2019年年中出台的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360.0亿元。
同时,江苏省税务局数据显示,1~8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818.5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193亿元;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625.5亿元。
10月13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透露,近三年里,当地已为企业减负4000亿元,今年上半年为企业减税降费达到1075亿元。
减税降费如何实现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专家:开源节流
减税降费成为专项政策落地以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看来,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减负,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护经济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而对于本次视频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的第四季度减税降费工作,盘和林认为:“本次减税降费政策,主要以为企业纾困为重心。”他分析称,在今年疫情影响下,尽管国内形势恢复较好,但受国外疫情蔓延影响,诸如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的产业链经济压力依然过载。因此会上总理着重强调,减税降费的措施要落实到位,绝不打折扣。
盘和林建议,要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开源上应该考虑做好产业,扩大税源。此外,也可安排地方债、专项债等收入,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地政府的正常运转。而在节流方面,盘和林提到,以前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项目就不应该再出现,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实习记者 杨雨奇 北京报道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