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6日上午,成都博物馆迎来了她第1000万位到访的观众。
根据观众统计数据推测的时间,成都博物馆馆务委员王瑛今天一早就来到安检处,翘首以盼地默数着数据。当一位留着长发的年轻女子迈入大门时,数据正好跳转到10000000——“千万观众”诞生了!王瑛捧着大礼包迎了上去:“你是成博开馆后迎来的第1000万位观众,感谢你对我们的喜爱和关注。这是送你的幸运礼包。”
这位幸运观众名叫蒲中春,今年31岁,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在红星新闻记者与蒲中春的交流中了解到,原来她还是疫情期间前往武汉的第三批援湖北四川医疗队成员。
王瑛说,开馆四年多来,他们对第50万位、100万位观众都开展了特别的欢迎仪式,“能迎来第1000万位观众,是我们成都博物馆的骄傲,也是广大观众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多样化的展览。”
曾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幸运观众
惊喜地接过王瑛送上的大礼包后,蒲中春打开来一一欣赏:“这些礼物实用又有趣。”《花重锦官城》图录展示了成都从先秦到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图录则收录了60幅西方艺术大师的佳作,还有一尊代表着川人乐观精神的说唱俑陶偶。当听说蒲中春有个3岁的儿子时,成博还特别送上了一只以镇馆之宝石犀为原型开发的可爱玩偶。
“今年疫情期间,别说博物馆,什么都关了。现在看到这么多人在安心地看展,觉得特别好,特别开心。”蒲中春说,自己一直很喜欢来成博看展,这次国庆大假,前几天觉得可能观众会很多,就预约了今天的门票,没想到竟然如此幸运,真是开心极了。
成都博物馆第1000万位幸运观众蒲中春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蒲中春走进了“光影浮空:欧洲国家500年”展馆,这里有来自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60幅世界顶级艺术典藏,展品囊括14至20世纪初欧洲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画家作品。“我之前看到报道,就很想来看这个展,这次看完后,感觉很震撼。”蒲中春说。
蒲中春在馆内观展
逛完展览后,蒲中春也和红星新闻记者聊了几句年初在武汉抗疫的经历。当时她把儿子送回了老家交给老人照顾,之后便投入了抗疫最前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一所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中,主要收治危重、重症患者。前后待了59天。”当时的紧张劳累已在记忆中淡去,留下的都是温暖的回忆,“虽然穿着防护服只漏出一双眼睛,但是听我们声音,病人就知道我们的名字,喊我‘蒲蒲,你来啦’,那声音让我特别难忘。”她说,“等明年武汉樱花开了,我还想再去看看那座城市。”
出院患者与蒲中春的合影(图据受访者)
从2016年6月新馆落成到如今,成都博物馆已经走过了四年多的路程。古老成都四千五百年的城市史诗在这里恢弘唱响,大时代中普通百姓的涓滴过往在这里被真实记录,一场又一场重磅展览以多元的主题、精彩的内容持续不断地滋养着城市的文化脉络,与开放、包容、国际的城市精神交融共生。
关于成都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呢?
从大慈寺到天府广场
建馆与考古发掘并进
成都博物馆作为成都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博物馆,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最早的馆址在东风路大慈寺内。如今的成都博物馆则位于天府广场西侧寸土寸金的宝地上。占地面积17亩,总建筑面积65000平米,外观简洁大气,就像拉开帷幕的舞台,展现出成都漫长而瑰丽的历史文化。
新馆建设过程中,一件件“镇城之宝”在附近出土:巍巍大汉碑、镇水石犀、从汉代到明代不同时期的重要遗存……古今延续的历史对话,在这里完美体现。
成都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石犀毛绒公仔
经过近8年的精心打造,成都博物馆新馆于2016年6月顺利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接连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体现出专业设计团队对天府文化的致敬。
成都博物馆人也用心用力,努力为博物馆的发展添砖加瓦。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成都博物馆的展览“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在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中获得“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2019年,常设展“花重锦官城”一举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
作为城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深具文化包容性,既关注古代历史,也关注当代社会,既体现人文风俗,也科普自然科学,在展览、陈列设计、宣传、讲解、社教等多个领域纷纷获得业内奖项。每逢节假日,观众都会排着队到成博看展,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一道文化景观。
常设展和临展交辉
丰富丰盈城市内涵
常设展“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将成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将开放、包容与创新并举的城市性格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作为中国收藏皮影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通过光影之美展示皮影木偶的独特魅力;“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以美国慈善家贝林捐赠的300余件珍贵动物标本,向观众进行自然科普教育,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影舞万象·中国皮影展
在展示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方面,各大临展的优势更为明显。自新馆开馆以来,成博已推出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大小临展共数十余个,涵盖历史文化、东西方艺术、自然科普、民风民俗等不同领域。
“丝路之魂”“锦行天下”“映世菩提”揭示天府之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盛世天子”“走进重华宫”“秦蜀之路”引领观众重回历史;“帝国夏宫”“文明的回响”带来迥异于本国的异域风情与古老文明;“倥偬的乡愁”“现代之路”“大师印记”为观众打开通往艺术领域的大门;“影子之城”“和而不同”“好雨时节”“巧手夺天工”则追溯着川人的市井生活与精神世界……古老与现代悄然连接,东方与西方隔空对话,文明在这里交流、互鉴,丰富丰盈着城市内涵。
2016年末的“丝路之魂”大展,2017年的“锦行天下”展览开幕式上融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为一体的服饰秀,无不盛大华美,给现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2018年的“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展览,首次尝试打造一场“众筹的展览”,从开展前三个月就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老物件、老照片,邀请观众参与展览共建。
展览期间,“快闪迪斯科”舞蹈和现场9个不同内容的多媒体设置,用鲜活的形式唤起公众的共同记忆,让这场展览成为成博开馆以来留言人数最多的临展。
特色专题讲座不断
说出来的博学科普
自然景观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一目了然”;人文景观、文化遗产,文内含于物,是不“说”不知道。把内涵“说”出来,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能力。博物馆人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因此在专业讲解之外,公益讲座也成为成博与公众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馆开馆以来,成博为公众提供数百场讲座,构建出“成博·锦观”“金沙讲坛”“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三大讲座系列。
“成博·锦观”以成都博物馆基本陈列、特展为主题,围绕成都历史文化、特展相关知识拓展、解读开展讲座。《西蜀称天府——秦汉时期的成都》《石犀出土地——天府广场东北侧古遗址的发掘与收获》《花重锦官城-成都博物馆里的成都》,围绕成都历史文化,厚重有嚼头;“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期间,配套讲座20余场,吸引近万名市民参与。
成都动物园副园长陈红卫在“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上
“金沙讲坛”自2017年起在成都博物馆举行,讲坛着眼于贴近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科学普及;“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系列讲座以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普及自然与历史、人文生态、博物学、生态哲学、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传递生态文明观。
“文明是火炬,博物馆是执炬者,撒一把火星如链,此去山高水长路千重,携带着文明之光的火链将照亮史书出世前的亘古长夜,照亮史书落笔后的不朽河山。”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为保护和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成都博物馆已成为成都新的文化地标之一。
红星新闻记者 胡敏娟 曾琦 编辑 乔雪阳 图据成都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