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兴海没有想到,几个月前的一碗爱心杂酱面,会在几个月后再次收到感谢。
他是成都庆云北街的一个面馆老板。一年前,他在店门前贴出爱心告示:遇到难处总是难免的,“小声告诉我,我能解决你一顿温饱,不要回报。”这份后来的感谢,来自一位当初的受困求助者。
爱心告示张贴一年来,毛兴海的面馆共计接待30余位求助者。一碗杂酱面,就这样帮助了那些受困的人们,暂时度过了困难的时刻。
在成都,毛兴海不是唯一。
两个多月前,叶玲在店内推出二楼“单人套餐”。有困难只需告诉服务员即可,“吃完直接走就是,不必客气!”
经营烤串店的马子华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他把这份免费餐命名为“套餐A”,解释为“吃饱喝足”。“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
一碗面、一个烤串、一锅热汤,“吃饱喝足”“不必客气”“不要回报”!在成都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里,他们像一束微光,照亮着城市的角落,也温暖着那些需要温暖的人们。
“单人套餐” 不要回报
“水饺、羊肉汤、烤串、饼……只要是店里有的都可以吃。”——马子华
↑马子华。刘成梦 摄
毛兴海在成都已经开了4家面馆,分布在庆云北街、望平街、火车北站和火车东站。每家店前都贴着一则同样的标语:“人在外遇到难处是难免的。如果你真的需要,请进店小声告诉我,我能解决你一顿温饱,不要回报。”
↑“我能解决你一顿温饱,不要回报。”刘成梦 摄
这样的举动源于毛兴海一次多年前的受助经历。1996年,20多岁的他受骗到了江西,身无分文,好心人的一顿快餐给了他温暖,并给他借了路费返回成都。这件事让他一直铭记。后来他创业,开面馆,帮助同样经历困难的陌生人:“我开面馆也不在乎这一两顿,只要吃完说一句好吃就够了,也不求他回报。”
叶玲的餐馆开在四川农业大学旁,店面不大,七八张桌子,砂锅豆花鱼是店里的特色。从上午10点开到晚上10点。两个月前,她在店门前支起了一个小广告牌,她在“免费吃饭”的字样下留言:如果你在成都没有收入,遇到困难,可以来小店,告诉服务人员来份“单人套餐”,吃完直接走就是,不必客气!
↑叶玲推出“单人套餐”。
这与一位特殊的客人有关。10月的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来到叶玲的店门前,几度徘徊却始终没有进店。“我能感受他的眼神,问他是不是遇到难处了,然后给他做了一个单人套餐,一个清汤鲫鱼、一份蔬菜和米饭。”
“吃完饭他才讲,这半年经济有困难。其实谁不会遇到点难处呢?”叶玲说。
3个月前,马子华的第三家烤串店在成都锦江区牡丹街开业。开业当天,他把提前做好的红色标语张贴在店内:“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本店免费提供晚餐,不求回报,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提示:只要你小声告诉店员要套餐A就行了,找地方坐,吃完走人。”
↑“套餐A”: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刘成梦 摄
他在双流和龙泉的另两家店内也有着同样的标语,已经张贴了3年。标语灵感来自于一次他在外地“借开水”的经历。“去过很多地方,打拼做生意,来成都之前在郑州,吃饭困难的时候买泡面吃,然后找店家借热水,有的会借,有的直接拒绝,当时我感触很深,就觉得换个角度想,我要是开店的话,帮一下无妨。”
马子华为这份免费提供的晚餐取了一个暗号:“套餐A”,并赋予了“X”(未知,不限)的含义。“就是吃饱喝足,也不限于吃什么,水饺、羊肉汤、烤串、饼……只要是店里有的都可以吃。”
“选择相信,而不是怀疑”
“既然他点了这个单人餐,我就相信他可能确实遇到了难处。”——叶玲
↑叶玲。
叶玲的举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同行和相邻居民打趣:“免费吃饭,不把你吃垮了啊?”
叶玲笑答:“真吃垮了,正好休息。”
在她看来,如果自己的举动真的帮助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未来,这个人也一定会愿意去帮助其他同样需要帮助的人。
叶玲介绍,自己从小上学到现在创业开店,人生的多个阶段得到过别人的帮助,“现在有能力和机会帮助别人是件很好的事情,几顿饭算什么呢?”
叶玲介绍,自己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条件不好,父母靠种地、打零工挣钱。条件好些的时候,家里开始做些水果生意,再后来才慢慢做起了餐饮店。“开这个店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农业大学这边发了几万份传单,有客人的光临才有现在的生意。今年疫情(期间),也是因为这些老顾客支持才帮我们渡过难关的。”
让她最感触的一次经历是4年前一次交通事故。“我骑着电动车被车撞倒,对方跑了,一个路过的好心姐姐全程照顾我,帮我报警,送我去医院,给我垫付医疗费。”
叶玲明白同行和附近居民的打趣:“他们担心万一有人明明没有难处,但假说自己有难处来占便宜。”
“确实不排除这种可能啊,人多了怎么办呢?”红星新闻记者追问。
“我不但心。既然他点了这个单人餐,我就相信他可能确实遇到了难处,即便能给得了这点饭钱,但可能这个钱他还有更重要的用处。”叶玲说,“我们要选择相信,而不是选择怀疑,也不能依据这个人穿着好坏去评判。”
毛兴海也曾被问过同样的问题。他的答案同样如此:“既然做了这个事我就不会去怀疑,他肯定是有困难才会来找我,没有困难是不会来的,有钱的不会在乎一碗面钱。”
当然,毛兴海也不回避“肯定会考虑成本”。他说,尽管“成群结队”的情况可能不会有,但这毕竟是个长久的事,“所以在做面的时候,一般是杂酱面或者鸡汤面,很少会做牛肉面,这样成本相对低一些。另外,就是会根据当天食材的销售情况,如果某一个剩得多可能卖不完,就会多给他们舀一些。”
事实上,在推出这份“免费餐”后,老板们并未发现真的有人假借困难来“吃白食”,反倒同时收到了一份感动。
毛兴海介绍,在爱心公告贴出后的初期,一名求助者曾来到他的面馆,小声要了一碗面,“他衣着整洁,遇到骗子骗光了钱。”几月后的一天,这名求助者再次来到店内,专程向他道谢并支付了那碗面钱。
留下微光 照亮他人
“我会一直把这个事情做下去,除非我的店垮了!”——毛兴海
↑毛兴海。刘成梦 摄
毛兴海的爱心面曾吸引多家媒体关注,并被改编成暖心漫画。不少到店就餐的人都会拍下他的告示,甚至有人专门前来拍照。面对记者采访,他说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能引起大家关注,他不想成为“网红”。
他不担心有人专门“蹭吃”。“只要他来,我就欢迎,一碗面值不了多少钱。”毛兴海告诉记者:“我会一直把这个事情做下去,除非我的店垮了!”
而从他的爱心面推出之后,一年多以来,他的面馆已经接待30多位求助者。最多时,一天有7名求助者上门,“成本并不高,一斤面也才两块钱,能够煮好几碗。”
毛兴海也介绍,求助者并非每天都有,“有段时间一两个月都没有人。”也曾有一名女子连着来了几天,“她可能精神上有些问题,也不怎么说话,每次就站在店门外,我们看到后就给她做点吃的,后来慢慢就没有再来。”
马子华的标语贴出去多时,而与毛兴海的面馆相比,求助者较少,牡丹街这家店暂还没有求助者来吃过。在他印象中,双流店曾经有人来吃过一次,“他穿得有些不规整,吃得不多,吃了一份饺子、几串肉、一个饼子,吃完以后才轻轻说了一句‘套餐A’,我就让他走了,还跟他说可以再过来吃,但是他再也没来过。”
虽然来的人很少甚至没有,马子华觉得这说明社会在进步,困难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一个好现象。”
不管有没有人来,马子华还是想把告示贴着,也许就能拉回一个面临绝境的人。马子华说:“出门在外挣钱,希望大家都好。我们有困难别人也会帮忙,我觉得这是互相的。做生意很辛苦,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一下。”
两个多月过去,叶玲的“单人套餐”被不少人分享到短视频平台,这一消息也被分享给更多人。她说,到目前已经接待10来个人。“每一个来的人我们都认真去接待,只需要给服务员说一声单人套餐就可以了。”
“这个项目会一直进行下去,不管有没有人来吃,当然最好是没有,这并不是成本问题,而是希望所有人都不会遇到困难。”叶玲说。
她还有新的打算。“这家店已经开了六七年,如果今后能开一个更好一点的火锅店,我们计划专门做一个火锅套餐。”叶玲说,“我自己特别饿的时候就很希望大餐一顿,吃顿火锅,我想很多人可能也会这样吧。”
“2020年马上就完了,我们经历了疫情,不少人也可能经历了不顺和困难,希望温暖还有爱心能够相互传递。人人都有爱,世界会是美好的。”叶玲说。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摄影报道
编辑 彭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