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幽幽,青瓦白墙,远离城市喧嚣,于青山绿水间,道明竹艺村就坐落在这样优美的地方。
四年前,崇州道明镇龙黄村还是成都西边众多川西林盘中一个不被人熟知的小村落。而如今,龙黄村摇身一变成为“道明竹艺村”,不仅被全国所熟知,还走上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的代表,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村落之美。
道明竹艺村“变形记”背后,是成都十三五期间的乡村振兴的一个切口,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一个侧面,展开的,是一幅“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画卷。
小村落的困惑:
拥有千年竹编文化,“但是推广渠道有限”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成都崇州道明镇竹艺村,就是无数川西林盘中的一个村落。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它指的是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所在的区域,占地面积123亩,包括86户村民。
“道明竹艺村所在的区域,在2016年之前,还和无数传统村庄一样,美丽,但是却较为落后。”道明竹艺村名誉村长任莉介绍说,当初的龙黄村基础设施差,村里走的都是泥泞的道路。并且村里空心化程度较重,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小孩子。留在村里的村民除了务农之外,便只能依靠编竹编创造些许收入。“村里的产业也是传统模式,竹编合作社把原料送到村民家里,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妇女就编竹编,编织好后合作社会上门收走,这种产业模式下的竹编手艺人收入很低。”
△村民在自家门口卖竹编
说起编竹编,就不得不提到道明镇的这一大特色。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从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编、瓷胎竹编。道明竹编是道明镇的特色产品,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道明镇的竹编产业很好,但是推广渠道有限,一直推不出去。”
道明镇不仅有竹编,还靠近无根山,附近还有一条旅游环线“重庆路”,每年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会吸引无数游人前往。并且此处林盘保护得很好,没有过度开发。“道明镇自然本底好,竹编产业极具特色,综合这些因素,当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团就开始规划设计,想推进道明镇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把道明这个‘品牌’推广出去。”任莉说。
“竹里”,便是崇州党委政府以及崇州文旅集团付出了诸多努力之后寻得的一个转机。2016年年底,竹里项目开始启动,2017年3月,造型独特的“竹里”建筑诞生。“竹里是一个文化交流空间,建设的初衷就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力乡村旅游,让竹编工艺获得更大的市场。”
不负众望,竹里一炮而红。无数游客慕名前来道明镇,欣赏这个在乡郊田野上盘旋着的“青瓦房”。
“竹里受到广泛关注,正好迎上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我们便想着以竹里为基础,打造整个道明‘竹艺村’项目,深度研究川西林盘、挖掘竹子的可能性,让竹编产业提质升级。”任莉说。
“网红村”开村
来了新村民、引入新业态,展现出川西林盘新模样
2017年10月,道明竹艺村项目提上日程。在考虑了川西林盘生态、川西民居特色、当地风土人情等要素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和崇州文旅集团因地制宜对龙黄村进行规划设计。2018年2月,道明竹艺村开村。
竹艺村的建设,带来最直观的改变,是村民的生活环境变好了。道路、污水管网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都建设完善了。村民的就业机会也多了,保洁、保安、客房管家等岗位都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收入。
同时,村里的产业也有了提档升级。任莉介绍说,以前村里的竹编产品多是簸箕、竹篮、花篮等器具,如今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竹编运用到了更多场景,比如建筑、家居、饰品、包包、户外装置等。
△干净的院落
村里环境变好了,竹编产业有了发展,也吸引了很多返乡创业青年回到村里,用市场化的眼光赋能传统竹编。90后女生杨隆梅家里三代从事竹编事业,她一开始并没有继承“衣钵”的想法,她先后从事了民航、房地产等行业。她最终回到了竹艺村,拾起了竹编事业,“道明竹编,让我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杨隆梅说。
和杨隆梅一样,还有很多年轻人都回到竹艺村创业,这些年轻人进行创新,实现了道明竹编现代化、产业化、工厂化,拓展了竹编应用场景,让竹编不再拘泥于常规类型,而是创新出了镂空的竹灯,富有设计感的竹椅、竹凳,多层的竹制摆架,以及形态更美的、瓷胎竹编器具等,让道明竹编焕发了新生。
村里的旅游产业也有了发展,村里来了新村民,引入了新业态。2018年4月,中国青年诗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马嘶在道明竹艺村开设了一家“三径书院”,书院有着浓厚的川西民居特色,镂空的青砖围墙,古朴而雅致。马嘶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川西民居,本来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传统美学。”马嘶表示,过去乡村曾大量引进西式建筑,导致村落变得“不土不洋”,缺乏美感。“川西林盘需要自己的东西,不能把城市化的东西带回来,要有自己的特色。竹艺村的改造,正是乡村振兴在艺术性和科学性上的一种探索。”
如今,竹艺村内有更多可游玩的地方,原生态的川西林盘,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绿荫如海的竹林,清澈不竭的山泉,种满瓜果蔬菜的菜畦,随处可见的竹编艺术品……这些无不展现出川西林盘的新模样,也展现着中国乡村的新模样。
产业兴、留住人
除了竹艺工坊,还要打造道明品牌
“乡村振兴有两个重要标准,产业兴、留住人。这也是道明竹艺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任莉说。
现在的竹艺村不仅有来去酒馆、大树咖啡,还有传统生活美学小馆、美术展览馆,民宿,研学营地等业态,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体验各种不同的游玩方式。“一开始很多商业业态都是崇州文旅集团自营,再到后来就是社会资本介入,到现在,很多都是村民自发的丰富村里的业态,他们做了一些民宿、餐馆等。”
产业发展,带来的是村民的收入增加。据统计,竹艺村2016年第三产业产值为280.24万元,2019年为2309.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1.5885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2122万元。
说到未来的规划,任莉表示,今年年初成立的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能够解决目前竹艺村大户不大,散户很散的情况,接下来,公司将负责与市场接轨、订单管理、售后、营销推广等业务,将道明竹编产业规范化、体系化发展,把“道明竹编”这一品牌加大力度推广出去。
此外,由崇州文旅集团打造的无根山竹艺公园也将开园,公园将和竹艺村形成旅游联动。无根山竹艺公园规划面积2.04平方公里,园内将会有竹科普、竹游研学、竹趣等项目,还将配套竹康养、竹文创等产业。
△竹编产品
任莉说,未来林盘内还会建设一个竹艺工坊,聚集竹艺人才、创客。“竹艺村是生活配套、旅游配套为主,竹艺工坊则更偏向于产业配套,主要针对艺术家驻留、高校合作教育基地、设计师工作室、产品研发等项目。”
在采访中,不管是说到竹艺村过去的发展,或者未来的规划,任莉一直都在强调“平衡”二字。“川西林盘的开发,要平衡与原住民的关系,平衡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不能破坏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也不能破坏川西林盘的生态特色,一定要在尊重当地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开发。”
同时,任莉也谈到,对于乡村的开发,要保留、挖掘每个村的特色。“乡村振兴,要百村百态,竹编、陶窑、年画等,都可以成为每个村独特的符号。”任莉补充说,“这些独特的符号,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通过对川西林盘、对村落的设计和开发,可以让这些文化重新回到世界的舞台,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乡村文化,同时也看到中国乡村的新面貌。”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 吕国应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