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B777机型圆满完成成都天府机场PBN程序验证试飞

红星新闻 2021-01-22 16:44

2021年1月22日15点58分,经过多次起降、绕飞、近3小时验证飞行后,东航B777-300ER机型、“进博号”彩绘飞机圆满完成当天多个验证科目,再次降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机场顺利投运储备了运行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123.jpg

全力准备 豪华阵容

试飞机组总飞行时间超10万小时

据悉,为做好此次飞行任务,东航于前期制定了完整的验证试飞方案,包括飞行运行保障方案、运行控制保障方案、适航维修保障方案以及应急预案等,完成了导航数据库、地形数据库、模拟机视景、飞行机组程序熟悉、签派放行准备、适航放行以及一般勤务准备等一系列基于B777机型的验证试飞准备工作。

2020年12月8日,西南管理局、西南空管局、天府机场及各相关单位,在东航B777机型模拟机上实施了各项验证飞行程序,“试飞”了航班进、离港等多个科目,并向局方提交模拟机验证报告。东航四川分公司多次到天府机场实地勘察场道、布置相关设备,不断调整、完善试飞预案,确保验证飞行万无一失。

经前期精心筹备,东航采用了目前公司载客量最大、航程最远的洲际远程旗舰宽体机——波音B777-300ER机型执行试飞程序。这一安排充分契合了成都天府机场作为国际航空枢纽,起降大型宽体客机的市场需求,为机场顺利投运储备了运行保障经验。

同时,东航选派了B777机队资深飞行员蔡晖领衔的4人试飞机组。机长蔡晖是B777机型的C类教员、一级飞行员、五星机长,总飞行时间超过19000小时。4名机组成员都是党员,技术精湛、能力过硬,合计飞行时间超10万小时。

验证试飞约3小时 

执行天府机场西一跑道PBN飞行程序、复飞程序

PBN(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是基于性能的导航,指在相应的导航基础设施条件下,航空器在指定的空域内或者沿航路、仪表飞行程序飞行时对系统精确性、完好性、可用性、连续性以及功能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因此PBN运行的飞行轨迹比采用传统导航技术更为灵活和精确。PBN的引入体现了航行方式从基于传感器导航到基于性能导航的转变。PBN飞行程序可以利用两类基本导航规范:区域导航(RNAV)和所需导航性能(RNP)。在PBN技术背景下,航空器的定位和引导将综和发挥机载设备和星基、陆基设备的导航能力使航空器可以沿任意期望的航迹运行。

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际航空枢纽,试飞是天府机场建成启用之前的关键校验环节。验证飞行期间,东航连续执行了天府机场01/19号跑道PBN飞行程序、复飞程序,以MU800的航班号,在天府机场完成起降,验证评估了成都天府机场西一跑道(01/19号跑道)PBN程序的可用性、可操作性;检验了机场的运行保障能力;评估了机场通讯、导航设备和目视助航系统等设施的运行状况;评估运行区域飞行区道面、滑行区域标志/标记牌的标绘/设置情况。当日的验证试飞科目在4位飞行员的合力下平稳完成,流程顺畅高效。

据东航执飞机长刘志敏介绍,此次围绕天府国际机场对西一道路(01/19号跑道)进行南、北两个方向、两种形式的验证飞行。

即两条跑道、4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两种科目。

131.jpg

一种是传统的仪表飞行,模拟机场能见度不高的情况下,飞机基于地面设备的支持找到走廊口、对正跑道。另一种是基于卫星导航的现代化飞行技术,飞机完全依靠自主能力,不需要地面设备支持。

为什么验证飞行花了3个小时?

刘志敏解释道:"南北向的跑道,要分别从东部(比如上海、北京方向的航班)和西部(拉萨、双流国际机场方向的航班)执行进港程序,要绕一大圈。"

1点30分起飞,2点20分第一次复飞,2点49分第一次着陆,2点59分第二次起飞,3点28分第二次复飞,3点58分第二次着陆。

(复飞,民航专业技术术语,又称重飞(GA; Go Around),指的是飞机降落到即将触地着陆前,因误失进场等原因,把油门调到最大位置(TO GA)并把机头拉起重新回到空中并盘旋再一次降落。而飞机有触地再复飞者称为“触地复飞”,通常是训练飞行及特技飞行所使用。”)

本次验证飞行共进行了4圈绕飞,最远抵达双流国际机场西部的崇州附近,跨越龙泉山。第一次复飞时,飞机右侧下方就是东部空港新城。

132.png

由于此次验证的是跑道和程序,不是飞机,因此没有多少机动动作,整个飞行过程都很平稳。

遗憾的是,由于大雾天气,虽然验证飞行的飞行高度低于3000米,但能见度并不高。

积极推进民航新技术应用 

组织实施的试飞机场近百个

目前,东航已累计参与组织实施了我国96个机场的验证试飞工作,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对航行新技术的积极推广,不仅得到了民航局和各大机场、航司的肯定,也为东航持续提升航班运行质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2007年,东航首次在西藏林芝机场实施RNP AR飞行程序验证,圆满完成试飞任务,开启了航行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之路。近年来,东航积极响应民航局推进航行新技术应用的号召,推进了基于性能的导航(PBN)、电子飞行包(EFB)、平视显示器(HUD)、III类运行、卫星着陆系统(GLS)、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等航行新技术应用,在推进民航新技术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国内前列。

凭借多年航行新技术推进工作的经验以及高效的工作作风和专业的技能,自2011年起东航为国内各大机场PBN程序、使用HUD实施低能见度起飞的机场实施程序验证试飞。多年来,东航以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先后在拉萨/贡嘎、玉树/巴塘、黄山/屯溪、九寨/黄龙、杭州/萧山、北京/首都、上海/虹桥、上海/浦东等机场完成了PBN、HUD、GLS、CAT Ⅲ等验证试飞,并在浦东机场完成国内首个GLS验证试飞、完成首个CAT  IIIA的验证试飞。特别是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先后完成CATⅢB和HUD RVR75米起飞验证试飞任务,代表了国内最高运行标准,极具“含金量”,对利用综合技术手段克服低能见度天气影响,有效保障机场正常运行、保证航班准点、保证旅客顺畅出行方面意义重大。

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编辑 白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