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黍说市|到底怎样才能配得上一路的辛苦? 再次重申这个板块的投资机会!

红星新闻 2021-02-19 20:30

今天A股市场有惊无险,早盘时机构抱团股纷纷崩掉,但随后逐级上扬,很多机构抱团股还收红了。比如通策医疗、恒瑞医药、爱尔眼科等,对于有真实业绩支撑的股票,不管是不是所谓机构抱团股,只要市场没有大的调整和风险,每一次回调,都是捡便宜货的机会。

但这些已经处于高位的机构抱团股还会不会继续涨?只能说,业绩持续高增长的股票还是会不断创新高的,但有些股票,可能跌下去,就跌下去了。

再次重申一个板块的投资机会,就是海运股!美国的疫情现在也出现了明显缓和的迹象,随着打疫苗的人群越来越多,新冠肺炎疫情被较好控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疫情控制住的话,中国的出口一定会加速,而航运板块就首当其冲受益。去年,因为疫情,美国等疫情严重国家的供应链断了,反而拉动了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而今年如果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的话,美国的供应链会恢复,但与此同时,需求也会增加,全球其他国家的需求也会大增,对中国的出口还是很大的利好刺激。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已经连涨了,航运股调整了一些日子,眼下正是布局的机会。

下面扯一点“虚”的。

新的一年,全球经济和A股市场都面临着新的变局,春节之后,A股市场震荡明显加剧,市场正在发生内在的结构性变化,对于投资者来说,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握投资的“根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和体悟,正如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样,投资的世界里,也没有那么多新鲜事,如果牢牢把握并切实做到或者不断接近于以下“20字方针”,投资的路途就会越走越顺。

第一、学习为本。投资是需要持续学习的,投资者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持续学习和持续成长的能力,整天“道”啊“论”啊的当然不行,巴菲特、彼得林奇的书看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对宏观经济、产业和市场的了解也不行,还要不断实战,“道”、“术”和实战三者缺一不可。只执着于交易和赚小钱也不行,必须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确保在大方向上不犯错或尽量少犯错,才不至于在投资中犯下大错。投资中返小错是难免的,但如果犯大错,很可能一蹶不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一个没有强烈求知欲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投资者,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投资者,甚至一辈子连投资的大门都不得而入。

第二、赛道第一。过去十年,如果你买了高端白酒或者一线医药股,恭喜你,你躺赢了!如果过去的十年你买了钢铁或煤炭,估计十年过去了也没啥收益。对于投资这件事来说,赛道至关重要,投资未来成为经济生活主角的赛道,投资就成功了一半。比如未来投资有哪些主要的赛道?消费、医药和科技就是“金三角”。这三个赛道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抓住这三个赛道进行投资,至少大方向上不会犯大错。过去十多年美股最强的就是科技股,如果没有抓住这一赛道,也不可能成为大赢家。

“赛道”这两个字,必须深入骨髓地刻进投资者脑海中。

第三、逻辑先行。一个行业值不值得投资,一家公司有无投资价值?不是空口说出来的,也不是辩论出来的,而是经过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多方求证综合得出来的。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果看卖方的研究报道,几乎每家被纳入研究报道的公司就值得投资,如果掌握的信息不全面,看任何一篇研究报道都血脉偾张,觉得找到了极佳的投资标的。其实,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只鳞片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本质上,还是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行。

任何一家想要买入的公司,必须在买入的逻辑上能够自洽,经得住各种反驳甚至反击,逻辑先行之后,才开始考虑买入的时机。

没有逻辑思维的投资者,永远只是瞎打瞎撞,本质上就是赌博和掷骰子。

第四、龙头为王。股票市场永远不缺黑马股,但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的话,真正能够为投资者赚大钱的,都是优质赛道里的龙头。比如贵州茅台、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药明康德、片仔癀等。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龙头股才能赚“稳钱”,赚“大钱”!

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适应了行业集中度加速度提升的现实和法则。在实体经济领域,未来只有龙头企业才能持续赚大钱,这就是所谓的“头部效应”,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当然也应该追求这种“头部效应”。

唯有龙头,才能穿越时空,不辜负有耐心的投资者和美妙的时光。

第五、知行合一。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道理都明白,但这一辈子为什么还是过得这么艰难?这是很多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在投资的世界里,也有太多这样的疑问:道理都明白,为什么还是投资亏钱?

实际上,明白了的道理,如果做不到,就不是真的明白。知道的东西只要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和“智”。只有当知行合一的时候,知识才能上升到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在股票市场的上下波动中云淡风轻、保持定力。

新的一年,新的旅程。投资是没有终点站的,日拱一卒、久久为功,当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智慧时,认知思维和认知能力不断提升,投资的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 晓蜀

编辑 陈应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