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与成都美食结缘、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首位外国学生,扶霞成为很多人口中最懂四川美食的英国人。她的书《鱼翅与花椒》风靡全国,让人通过食物来重新认识成都。
因为疫情原因,最近一年扶霞都没能来中国。隔着欧亚大陆的扶霞,还在用郫县豆瓣酱和花椒制作一道道美味,在英国伦敦“复苏”属于她的四川美食记忆。
扶霞对于四次中国过年之旅印象深刻,有一些被她写进了书里,有一些被她保留在脑海中。带有辣椒面、花椒面的香肠,咸淡适宜的猪儿粑,健康爽口的春卷,都成为她忘不了的中国年味。
扶霞
90年代在川大留学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首位外国学生
今年1月14日,英国美食作家扶霞实在忍不住,在自家的厨房里炮制出一份麻婆豆腐。
“英国疫情很严重,天气很糟糕,自己心情也不好。陈麻婆救命!用正宗郫县豆瓣烧菜,把一点四川的气氛带进我伦敦的厨房。”扶霞的配图上,嫩白的豆腐被切成了块状,映衬着酱深色的豆瓣和翠青色的小葱,看起来让人食指大动。
比起英国人扶霞·邓洛普,中国人更熟悉的是《鱼翅与花椒》中在成都走街串巷的留学生“扶霞”。
扶霞在小餐馆中做菜
1994年扶霞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在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之后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现四川旅游学院)学习专业厨艺,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在四川大学附近小摊吃军屯锅盔,在新南门公交站附近小餐馆吃鱼香茄子,在科华路附近吃担担面……扶霞笔下的城市鲜活而有张力,一道道美食让人忍不住吞口水。
扶霞可能比一般市民更熟悉中国烹饪。她知道大足县的菜刀是最好的,她知道开新锅的步骤,她知道做麻婆豆腐要勾三道芡。这些年,扶霞先后出版了多本中国饮食的书,曾4次荣获“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烹饪写作奖。扶霞,也成为了大家口中最懂四川美食的英国人。
四次在中国过年
忘不了成都的春卷和叶儿耙
“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没有再来中国,特别想成都,特别想中国朋友。”2月2日,成都到伦敦的微信信号时断时续,但扶霞的四川口音还是蹦了出来。从她的话语中能轻易地感受到她不只是说说而已,在她的微博上一直记录着她做菜的痕迹,四川、成都都是高频词汇。
在扶霞的记忆中,有4次在中国过年。最早在甘肃,后来又去过湖南,2017年和朋友一起去了四川合江过年。“我的中国朋友说,最热闹的过年是在农村,我也赞成。”
扶霞说的是《鱼翅与花椒》中的在甘肃过年情景。那一年,她跟随朋友刘复兴来到甘肃农村过春节——年轻人写春联,把写有吉祥话的红纸贴在门口;长辈把童子鸡杀了,鸡血直接流到了尘土里;孩子们穿上漂亮新衣服,拿着灯笼到处玩。乡里乡亲围坐在一起,拿出一年里最好的食物,每桌都要摆上九大碗,形成正方形。肺片、猪耳冻子、芹菜肉丝赶紧着放上桌,柿饼、花生、陈皮和五颜六色玻璃纸糖果放在一起。
“那时候在川南过除夕,12点过后,我们吃了叶儿粑,也叫作猪儿粑,糯米团子里有肉馅,特别好吃!”扶霞说起来有些兴奋,重复了两遍“特别好吃”,“还有一道菜我特别喜欢,咸烧白。”在扶霞说话时,可以感受到这个上世纪90年代就来成都的留学生,已经被成都话“同化”。她说到“咸”字,发音不是普通话中的xián,而是四川话中的hán。
2019年冬季,扶霞还去过朋友喻波家里吃饭。“吃了好吃的肥肠,还有香肠、豆腐乳、春卷。”扶霞至今仍记得广味香肠和川味香肠的区别,调侃自己有着“四川舌头”,扶霞果断选择川味香肠,“喜欢吃辣的,有辣椒面、花椒面,特别香。”
扶霞还记得春卷的味道,自己动手包,吃在嘴里,舌头一裹挟就是一个,既健康又爽口,“非常有传统文化的感觉。”
想念香肠腊肉
牛年春节准备用郫县豆瓣做红烧牛肉
因为疫情原因,扶霞不能来中国过今年春节,但这并不妨碍她为传统春节做的准备。
扶霞
“每一年我都要做一道,那一年生肖属相的菜。今年是牛年,我会做一个红烧牛肉,用郫县豆瓣酱来烧,现在在英国也可以买到郫县豆瓣酱。”扶霞还记得,让她颇为头疼的是去年的鼠年,她做了一个老鼠形状的蒸饺,虽然不是真的老鼠,还是让周围的外国朋友们不敢下筷。
“除了红烧牛肉,我还想做鱼,清蒸的鱼,又好吃又方便。我还想做猪儿粑或者饺子,这个还没有想好。”最近,扶霞还尝试做粤式点心萝卜糕,多番实验后,做出了让她满意的成品。她会多做一些萝卜糕,送给周围的朋友。
“我跟外国朋友们一起,做的菜都是中国菜,他们什么都喜欢吃。鱼香茄子特别喜欢。”不出意外,鱼香茄子也是扶霞本人最喜欢的菜品,在《鱼翅与花椒》中,第一章介绍的菜品制作就是鱼香茄子。
扶霞也希望,疫情可以早点结束,能够来中国。一直以来,扶霞都是通过食物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如果来中国过年,我一定要吃香肠、腊肉、春卷,太好吃了!”
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图片由扶霞本人及中信出版社提供
编辑 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