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瑜的遭遇,应该成为反家暴的典型案例

红星新闻 2021-02-07 12:29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相信爱情并没有什么错;一位对社会有着观察能力的记者,成为家暴的对象,也完全是有可能的。这恰恰说明,“家暴”是更复杂、更难处理的暴力犯罪。

2月6日,前媒体人马金瑜在自述文章《另一个“拉姆”》中,披露了自己曾长期遭受丈夫家暴,此事引发全国关注。目前,青海当地警方和妇联都表示已介入并调查此事,让人们看到此事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可能。

去年9月,拉姆遭前夫纵火焚烧遇害,几乎是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残忍的“家暴”。马金瑜的文章题目借用“拉姆事件”,也多少表明她所遭受的家暴严重程度:生了三个孩子,不断遭受殴打且似乎难以摆脱。

拉姆和前夫处在同一个成长环境中,而马金瑜则是来自大都市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据报道,她此前曾在新京报、南方人物周刊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供职。作为一名致力于深度调查报道的记者,本来是和“揭示真相”“匡扶正义”等联系在一起,如今自己却成为家暴的对象,无疑让人唏嘘。这种身份的落差,也是此事迅速引发关注继而成为公共话题的重要原因。

不可避免地,一些争议也随之而来。一种典型的声音是指责马金瑜“活该”,不应该“同情”,因为你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竟然对“渣男”没有鉴别力,还曾在演讲中向年轻人呼吁“相信爱情”,实在是太过“愚蠢”了。

一些人则趁机对“文艺女青年”大加嘲讽。多年前,马金瑜在一次采访中结识了“养蜂人扎西”,47天后就离开自己曾工作和生活的大都市,跑到青海嫁给了他。这些嘲讽者以一种高明的姿态宣称,所谓“诗与远方”都是骗人的,而文艺女青年竟然迷信这个,也是“活该”。

微信截图_20210207115830.png

这种论调无疑让人寒心。如果受害者必须是“完美的”“无过错的”,人类的“同情心”也就太过功利了。认为马金瑜“活该”,和把家庭暴力理解为“家务事”其实是一个逻辑,都是认为他人应该为自己的“痛苦”负责。谴责受害人的“愚蠢”和“家暴就是家庭矛盾”的观念,某种程度上正是“家暴”的文化基础。正是因为人们对受害者的痛苦视而不见或者过度责备,才让施暴者变本加厉。

一个广为传播的公共话题,必然具备了各种“叙事”的可能性,可以解释的角度也有很多。马金瑜经历的故事,可能非常复杂。除了婚姻和三个孩子,她也在当地创业,据她的一些朋友讲述,创业的过程也比较艰难,欠下不少外债。

这都让这个“家暴故事”看起来没有那么“单纯”。人们在故事的不同面相中,寄予自己的不同情感和思考,或者看到了不同的“自我”。但是,到目前为止,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这样的:马金瑜所讲述的“长期家暴”是否存在?这决定了此事最终是成为法律事件,还是仅仅沦为一个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媒体报道,马金瑜的丈夫扎西,原名叫谢德成,是汉族人。他已经看到马金瑜公开发布的文章,文章中提到的几次家暴与出轨“都是没有的事情”,他只表示打过马金瑜一次。谢德成说,2018年7月,自己发现三个孩子被母亲带走后,至今与他们没有取得联系,目前两人尚未离婚。

谢德成方面的声音当然需要重视,但这样的解释并不等于“反转”。在法律上,如果马金瑜遭遇“家暴”后没有及时报警,这可能导致缺乏证据,但是根据马金瑜的叙述,她被打后曾到西宁的青海人民医院,“检查是眼球血肿,眉骨骨折”,一些殴打也有目击证人,调查介入后查明基本事实应该并不困难。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相信爱情并没有什么错;一位对社会有着观察能力的记者,成为家暴的对象,也完全是有可能的。这恰恰说明,“家暴”是更复杂、更难处理的暴力犯罪。“家暴只存在0和无数次的区别”,“第一次遭遇后就应该果断离开”,这些都只是美好的愿望。马金瑜的遭遇,应该成为反家暴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才是它的公共价值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张丰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