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作客“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以视频连线形式接受了包括红星新闻记者在内的多家媒体的“云专访”。
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势,林毅夫表示乐观。他曾发文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跨过人均国民收入(GNI)12700美元的门槛,正式迈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林毅夫看来:“这将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这一预测背后有着怎样的现实支撑?当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后,是否会再度拉开国内贫富差距?针对红星新闻提出的问题,林毅夫回应称,中国产业链完整、产业门类丰富,且包括5G、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型技术优势明显,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他指出,中国的发展不能只追求高增速,同时还需解决好包括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林毅夫
2025年前中国凭啥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产业链完整、新型技术优越,具备弯道超车优势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这一发展目标已被写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中。
中国经济的飞跃性发展有着现实的数据支撑。截至2020年,我国GDP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大关,同时人均GDP也已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要达到6%以上。
“在这种状况之下,我认为2025年之前,中国就能跨过现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林毅夫说这个话时语气充满自信。
那么,什么才算是高收入国家?林毅夫解释,根据世界银行及联合国的指标,目前高收入国家门槛被定为GNI达到12535美元。而按此划分标准,全球目前已有超80个国家和地区属于高收入经济体。
在林毅夫看来,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非难题。他解释称,中国在2019年时,人均GDP已达到10250美元,另据林毅夫预测,2020年我国人均GDP按美元或达到10500美元上下。“在此情况下,如果‘十四五’期间我国能保持5%左右的增长,那么我国就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是一个追赶型国家,我们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林毅夫回应红星新闻表示,尽管目前我国一些传统产业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但在包括人工智能、5G技术、云计算等新型产业上,中国之于其他国家更具弯道超车的优势。“相比其他国家,我国产品研发周期更短,加之中国的14亿人口,人力资本充足,其中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家更为充分。”
另一方面,林毅夫还认为,中国作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具备最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门类,在产业优势基础上,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甚至在2035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8%左右,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林毅夫
迈入高收入国家贫富差距会拉开吗?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林毅夫看来,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人类经济史上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解释称,目前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只占全世界16%左右,而中国人口占全世界超18%,换言之,中国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将从16%提高到34%。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林毅夫同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全部力量用在挖掘潜力,追求经济增速上。”
林毅夫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仍存在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乃至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一方面要保持相对高的经济增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林毅夫说。
按照新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的理论,林毅夫强调,包括城乡、地域地区、区域以及贫富之间的差距缩小,仍需进行协调;其次,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环境质量,做到节能减排,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那么,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如何才能同时缩小贫富差距?林毅夫回应红星新闻表示,在新发展格局之下,应利用好国际国内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国际循环时更加开放,在蛋糕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中国的发展,贡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同时也会贡献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共享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林毅夫说。
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
延长退休年龄,提高人口质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口老龄化与背后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否会消失的问题同样引发社会关注。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1.9%,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0岁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5岁以下人口。
那么,人口老龄化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中国又当如何应对?
就此,林毅夫表示,人口老龄化代表人口增速缓慢,目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在0.3%,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为了不使老龄化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式,就是延长退休年龄。
林毅夫介绍称,在其他国家,退休年龄一般在65岁甚至70岁,而中国退休年龄,男性为60岁,女性为55岁。对此,林毅夫认为,中国可以用延长退休年龄来增加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过,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区别。”林毅夫强调,从深层来讲,提高人口质量对发展更有裨益。他指出,要提高人口质量,我国还需要提升教育、培训水平,让劳动者有更高的素质。“一个拥有技术、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甚至两个没有高质量劳动力的人,这是克服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措施。”林毅夫说。
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会消失?
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配置,就会有红利
那么,老龄化成必然的趋势下,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否会消失?对此,林毅夫解释称,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主要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农村的剩余人口劳动生产率高。因此,林毅夫提出,只要把这种劳动力重新配置,就会有红利,这也是人口红利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目前情况来看,林毅夫介绍,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仍高于30%,但发达国家普遍在农业上的劳动力占比低于5%,美国甚至只剩下1%左右。因此,林毅夫表示,我国尚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来的空间。如果实现了这样的转移,那么这也将是中国人口红利的体现。
林毅夫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所需的劳动资源并不会像过去一样密集。因此,林毅夫认为,我们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从劳动力密集型转移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进一步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断往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去转移,这样也同样会有红利。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杨雨奇 北京报道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