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副教授杰坎·桑加率领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电气电子学会(IEEE)的国际航空宇宙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月球版“诺亚方舟”计划——在月球的熔岩洞里超低温冷冻保存670万份地球生物样本,“以帮助人类在遭遇地球毁灭的末日浩劫后,重新繁衍生息”。
▲美国科学家提出在月球熔岩洞构建月球版“诺亚方舟”的构想。图据《新闻周刊》
据悉,670万份地球生物样本中包括动物样本130万份、植物样本30万份、菌类样本510万。要把这么多的生物样本完全送到月球,大约需要进行250次火箭发射任务。桑加表示,提出月球版“诺亚方舟”构想,主要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天体冲撞等全球性灾难威胁,让地球上的生命体能够在月球上得以半永久保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先后在月球发现了约200个熔岩洞。根据推测,这些熔岩洞形成于大约30亿年前月球炽热的幼年时期,具有天然掩体的效用。洞内没有空气和水分,温度在-25℃左右,不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但生物样本可以被长期安定地保存其中,因此,是建造月球版“诺亚方舟”的理想场所。
据了解,在月球版“诺亚方舟”计划里,桑加主张用小型机器人进入熔岩洞进行探测,采集表面土壤样本、沙尘以及岩石样本,同时收集熔岩洞的温度、内部构造等信息,从而锁定最适合建造月球版“诺亚方舟”的熔岩洞。
根据研究人员设想,月球表面之下熔岩洞内建造的“诺亚方舟”,将在-180℃的超低温环境中保存种子、在-196℃的超低温下保存干细胞,全程通过机器人开展作业。为了维持超低温环境,研究人员同时规划了相应的太阳能发电设备。
▲在设想中,月球版“诺亚方舟”计划会使用微型机器人来进行建设、探测工作。图据《新闻周刊》
不过,如此低的温度对机器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人员考虑使用一种叫做“量子浮扬”的新手段。另外,为了完成一连串的建设施工,大概需要进行40次火箭发射才能把相关设备运到月球上去。
创建基因库以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想法并不新鲜。目前,科学家们在位于挪威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中储存了超过100万个种子样本。
不过,桑加表示,将此类设施建立在地球上并非万无一失。例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斯瓦尔巴德种子库消失在海浪之下。因此,“只有将这些基因信息储存在太阳系其他地方,才能确保它们在地球面临任何生存威胁时能幸存下来”。
在桑加看来,月球是外太空“诺亚方舟”理想的栖身之所:月球离地球只有4天路程,比火星更近;另外,在太空轨道上建立“诺亚方舟”也不安全;更何况,月球上的熔岩洞还可以呵护“诺亚方舟”的安全。
红星新闻记者 罗天
编辑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