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不仅能让上班族上下班更加便利快捷,也是城市运行效率的具体表现。
在成都正在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便聚焦这一领域: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近日,成都市住建局、成都市轨道集团、成都市公安交管局相关负责人做客《新天府会客厅》,解读成都实施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的各项具体做法。
轨道公交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
大运会前完成20处堵点治理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已发展到13条线558公里,客运量从日均88万乘次发展到日均500万乘次,成为全球运营里程最快突破400公里的城市。在道路交通方面,初步形成了“环+射”的快速路骨干和快、干、支协同的路网体系,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为7.8公里/平方公里,并且累计打通“断头路”275条。
“在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二的情况下,成都城市拥堵系数仅为1.86,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15名。”据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成都将从缩短通勤时间、减少通勤距离、提升通勤体验感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升通勤效率。其中,在缩短通勤时间方面,成都11+2区域绿色交通分担率将达到70%,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提高到60%,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率超过60%。同时,“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更加便捷,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提高到45%,轨道公交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
具体而言,在2021年,成都将以成都大运会为节点,建成东西城市轴线(二环至五环段)、草金路、羊西线等项目。持续推进第四期轨道交通8条线路(及市域铁路),约215公里项目续建工作;打通市域“断头路”20条;建成天府绿道600公里,完善自行车道200公里,完成300条人行道整治提升。
同时,成都还将启动中小街道整治工作,开展占道施工专项整治行动,解决“超期打围、超限打围、围而不动”等突出问题,并在大运会前完成20处堵点治理,研究主干道路潮汐交通特征并制定建设指引。
373座轨道站点公交接驳全覆盖
“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轨道+公交”、“轨道+慢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已经成为了成都市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而加强“轨道、公交、慢行”的高效衔接,也是提升市民通勤出行便捷性和舒适度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目前,成都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新开和调整公交接驳线路,方便轨道站点周边的市民换乘到达,目前已实现373座轨道站点公交接驳全覆盖。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尽量将轨道和公交换乘距离控制在50米,减少市民步行距离和耗时,并结合轨道运营情况来调整公交的发车班次和出收车时间,减少市民换乘等车时间。此外,成都还规范管理轨道和公交站点的共享单车,推进共享单车有序停放和科学调度,满足市民“最后一公里”骑行需求。
而对于轨道交通,由于成都主要办公区区域均聚集在南部,形成了早高峰期东、西、北部客流向南聚集的特点,在早晚高峰时段,人员拥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据成都市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1号线作为成都首条地铁线路,一直承担着城市南北轴线通勤的重任,特别是火车南站作为1号线与7号线环线重要换乘节点,换乘客流达到日均22万左右,高峰期人员拥堵。但随着前年年底5号线一二期开通,去年18号线、6号线陆续开通,4条线共同构成了南北公共交通运输走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1号线的客流压力,火车南站换乘量得到明显的下降,目前日均换乘量为16万左右。
同时,为缓解地铁1号线的客流压力,1号线高峰期行车最小间隔已缩短至2分钟,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并在8:00~9:00期间投放“大站空车”,缓解火车南站的客流拥堵情况,同时对1号线车厢座位布局进行优化改良,提升列车载客能力,满足乘客出行需求。
“后期,成都轨道集团将致力于乘客通勤效率提升,在“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中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运输作用,积极推进‘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的建立。”该负责人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成都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850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超过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达65%。
红星新闻记者 邓文博
编辑 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