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春游!36名“老小孩”高兴得如同他们小时候…

红星新闻 2021-03-18 21:09

3月18日上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青龙场院区,99岁(今年农历10月满百岁)的黄婆婆认真地穿上大红色的花袄子,戴上项链,精心打扮自己。因为腿疼在该院老年医学科病房住了大半年的黄婆婆,今年要和35位病友一起,去成都动物园春游。

这是一次特别的“约会”。平均年龄85岁的老人,每个人都离不开轮椅,甚至离不开氧气袋,随身要带接尿壶,手上还有留置针。

这一场“约会”,由来已久。

↑拿着小糖饼,乐得合不拢嘴

『“春游”动物园』

平均年龄85岁 老人们仿佛回到童年

“哎呀,大象好乖,它在吃草。”3月18日下午,一支特别的队伍进入了成都动物园,看到如同一堵墙般高大的大象,一位婆婆开心地说,大象真逗人喜爱。

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群高龄老人,平均年龄85岁左右。有的老人抱着氧气袋,有的老人手背上有留置针,有的需要通过手写板才能简单交流,有的可能连身边的老伴、子女都不记得。“年龄最大的99岁,年龄最小的44岁,但属于心智障碍,完全失能。”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长戴笠萍介绍说。

特殊,还因为每一个老人都坐着轮椅,由医院医生、护士、护工,家属和志愿者护送着、照料着,就像小时候,我们还不会走路时,父母带着我们去动物园,看金钱豹、斑马、猴子、大象。

“你跟着我念 ,‘鸵鸟’,这是‘鸵鸟’。”一位头发斑白的婆婆,推着轮椅上的老伴耐心地教他发音。因为患病,老爷爷语言功能障碍,似乎又回到的牙牙学语的孩童时期。

↑准备入园

99岁的黄婆婆,“固执”地要掏钱给来陪她的几个六七十岁的子女买糖葫芦;几个身体状况稍好的老人,甚至坚持不坐轮椅,要自己走走;路过糖画摊,志愿者们给老人们分发有小糖饼的小棍儿,还一边问“甜不甜?”

『约会背后:让老人如愿』

对他们来说 再出去走走很难

这一场特殊的春游,其实早在2017年就已经萌发。

戴笠萍说,从2017年,老年医学科接诊大量的生命终末期患者,或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一种明显的现象,不少老人生命的最后一程,都是在病房度过,很难再看到外面的世界。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170余张床位,目前收治130多位患者。“平均每个月,都有二三十个高龄和生命终末期的老人去世。”戴笠萍说,而他们许多人的心愿,就是再出去走走。但,很难。

↑据说年轻时就喜欢摄影的老人颈部佩戴支架拍摄照片

终于,在今年3月初,与在医院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成都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提到此事时,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经过医生对病情、身体状况的严格评估,家属同意,最终有36位老人获准春游。“所有当天休息的医生、护士和护工都来了,加上志愿者、家属,每个组都有专人陪护。”戴笠萍说,门口,还停着救护车,应对突发情况。

“这也许,就是部分老人最后一次出游。”戴笠萍说。

“有个婆婆,是一位癌症终末期患者,进程很快,已经多器官衰竭,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戴笠萍说,刚进医院时,她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见人,始终戴着口罩严严实实地遮住流脓的肿瘤创口,甚至不愿意收拾自己。但当戴笠萍答应她,最近会安排带他们出去春游,就成了婆婆每天的期待,提前剪了头发,准备了好看的衣服,护士还用透明敷料帮她遮住创口。

18日,在动物园,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婆婆,穿着好看的亮红色外套,头发梳得规整,精神状态也很好。戴笠萍蹲在轮椅前和她说话,她抿着嘴微微地笑,望着戴笠萍。

『让生命最后一段时间有温度』

人均寿命提高 带来新的问题

让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有温度。戴笠萍说,面对死亡,接受死亡,是每个家属需要接受的死亡教育。“我们所做的安宁疗护,是要减少患者在生命终末期的痛苦,做好临终关怀,而不是在医疗救治已经没有意义时,仍然去做插管、有创抢救,让病人的最后一段时间在见不到家人和冰冷的抢救中度过。”

↑大巴有无障碍设备

傅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之所以发起这次“助老护老圆梦”活动,是在市六医院开展义务理发志愿者活动熟识后,医护人员讲述了生命终末期的老人们的心愿,朴实得只是希望出去走走。“带他们重新走入人群,而不是只在医院那一方角落,去接触人,和我们一样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傅艳说。

随着经济发展和疾病防治的突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持续提高。但同时,长寿越来越常态,失能、失智、病痛(癌症晚期、多病共存、慢病终末期等)高龄老人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我们希望在有需要的老年科、养老院,设立普通的志愿者岗位,没有条件限制,从幼儿园小孩到老人都能来,可以是团队,也可以是松散的三五个人,陪伴老人,说话、唱歌,跳舞。但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持续性。”傅艳说,甚至持续到我们也老了,成为被照料的人。“当成为一个长期岗位,当人人都是潜在志愿者的时候,有一天,我们也会是受益者。”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