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不少全国人大代表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这十多年来一直为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言献策,这一次他“一口气”带来了10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议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地区建立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
“探索共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郑晓幸说,这也将有利于推动文旅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巴蜀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特色文旅产业带,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
共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
实现川渝两地文化旅游“一体化”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巴蜀文化为灵魂,以旅游活动为载体,以传统特色文旅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以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具有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跨区域国家级特色文旅产业带。”在郑晓幸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川渝两地文化旅游的协作发展,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组成,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和西部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是,目前尚存在着跨区分治协同不够、文化挖掘利用不深、文旅布局不优、文旅产品开发不足、联动整合不畅等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为此,郑晓幸建议,支持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地区建立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发展试验区。具体怎么建?郑晓幸认为,要将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纳入国家文旅部“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川渝两地专项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精心设计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巴蜀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园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基地,引进一批境内外文旅知名企业投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整合两地优质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国家红色旅游示范带和研学精品线,以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巴文化旅游艺术长廊为重点,科学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同时,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蜀道沿线文物的保护利用,推动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片区,推动巴蜀文化代表性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地区建立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发展试验区,在郑晓幸看来,关键还要培塑巴蜀文旅特色品牌,“倡导两省市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合力打造文旅节会和巴蜀文艺品牌,共同开拓境内外客源市场。”郑晓幸还建议,在试验区内要实施巴蜀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旅游标识标牌规范提升工程,实现旅游厕所提档升级景区全覆盖,更好满足游客公共服务需求。同时,实施成渝地区公共服务“巴蜀一卡通”工程,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旅游景区互认互通。最终,要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景区景点游览一站通、公共服务标准一体化。
后疫情时代,如何激发文旅消费市场潜力?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文化和旅游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何结合新变化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推进文旅资源转化利用和提升效率,以文旅经济提质增效来激发国内大规模文旅消费市场潜力,是一个重大议题,这也是郑晓幸关注的问题。为此,他专门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大后疫情时期文旅资源转化利用力度的建议》。
在对省内文旅景区和项目进行调研梳理时,郑晓幸发现,目前不仅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的思路陈旧,在转化利用中的新形态培育也缺乏创新路径,线上线下融合整合也存在不足,同时转化利用中的空间旅游浓度也偏低。
“要坚持疫情防控与文旅资源转化利用并重并举。”郑晓幸建议,在推出一批文旅“云消费”新交互场景的同时,还可以着力发展一批“低密度高品质度假游”“短程自驾游、周边家庭游”等轻度旅游业态,并深入实施文旅消费试点示范工程和夜间消费创新行动,继续推动文旅市场加速回暖。
更为重要的是,要健全文化旅游资源向生产生活多向赋能布局,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推动生态场景、体验场景、消费场景“三景贯通”,构建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的“新业态、新通道、新消费、新空间”,把乡村文旅大空间变成大城市的小场景、大线路转换为小通道,大产品转换为小卖场,大数据转换为小网店,孵化电商消费、小众消费、分众消费、订制消费、飞地消费等新形态。
此外,建议实施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的场景矩阵配置工程,通过场景矩阵的标准化配置,推进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的“场景、IP、展演”并举发展,推动“农文商旅体教”融合发展,在公共空间中精心植入文旅业态、元素和活动,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元化场景品牌矩阵。构建高新科技在文旅经济应用中的场景示范,引导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开展5G、流媒体、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高新科技在文旅资源转化应用的场景试点创新,提供更为沉浸式、全方位、多维度的互动体验。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