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成都国宝系列⑤ |《草堂先生杜工部集》特别在哪?让这位小姐姐讲给你听

红星新闻 2021-05-18 17:18
进入
文化+
阅读更多内容


今天,一年一度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聚焦后疫情时代,面对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挑战,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展开广泛探讨。


目前,成都市共有博物馆16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中包括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7家国家二级博物馆以及7家国家三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有110家,数量及质量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其中,“太阳神鸟”不仅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除了“太阳神鸟”,还有哪些成都国宝?


红星新闻文化频道特别推出“重新认识成都国宝”系列报道。为此,红星新闻记者深入成都各大博物馆,采访了年轻一代的讲解员,用她们最具青春活力的讲解方式,带你重新认识“镇馆之宝”。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集》,讲解员白雪从其纸张的珍贵,印刻技艺的精湛上,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寸纸寸金”。

6691621311914_.pic_hd.jpg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员白雪

“纸一千,绢八百”《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寸纸寸金”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名家辈出的中国诗歌史上,诗圣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杜甫传世的诗作有1450多首,后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些诗歌进行整理,编纂出各种集本。

成都杜甫草堂数十年来收集各式各样的杜集版本达上万册,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集》,这是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更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海内孤本。

这本《草堂先生杜工部集》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是这本书的材质。文博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纸一千,绢八百”意为以纸为载体的文物,很难保存一千年;而以绢为载体的文物,也很难保存八百年。这部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可谓“寸纸寸金”。

6701621311914_.pic_hd.jpg

白雪翻阅《草堂先生杜工部集》(复制品)

其次是印刷,这是久负盛名的“宋版书”。人们常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中国的图书中,宋版图书最为珍贵。它刻印精工,流传稀少,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最后,这本书籍有很多名人提跋,包括陈毅元帅,朱德元帅,以及郭沫若先生等。

这样珍贵的书籍,是如何发现的呢?

故事要从1964年的夏天说起。当时我国老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先生在北京的一家中国书店翻阅书籍,偶然之间,他看到这部杜集,李一氓先生非常惊喜便买下这本书籍。书籍起初装订有些错乱,李一氓先生请人将其重新装订,并且请来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四川名人陈毅元帅,朱德元帅,郭沫若先生提写跋语。

李一氓先生发现这本古籍的故事很快传得沸沸扬扬,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找到李一氓先生,希望能将此本保存到北京图书馆。李一氓先生是四川人,对家乡四川以及儿时常去的成都杜甫草堂有独特的情怀,最终他还是将书籍送往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6711621311914_.pic_hd.jpg

白雪在草堂书院图书馆查阅资料

为特殊孩子讲解草堂 发现博物馆可以被触摸、被听见

白雪对讲解员这一工作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她还记得在读大学时,自己无意中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看到讲解员穿着红色的制服,用流利的英文与游客讲解着祭祀区的前世今生,优雅又有气质,那一刻,白雪不禁对这一行业以及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为特殊学校孩子讲解的过程印象尤为深刻。“小朋友有些看不见,或者听不到,在讲解时,我特别注意因人而异地沟通。”白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那时她很紧张,生怕自己不小心说出的敏感词汇,触碰到孩子们的内心。在讲解结束后,她在办公室思考了很久,也很感动,“孩子们特别安静,遵守纪律,在我讲解完后会一一与我握手、拥抱。”她发现,原来以这群特殊孩子的视角看草堂更具温暖,而通过触摸和倾听,能对文物和环境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6721621311915_.pic_hd.jpg

白雪在草堂书院图书馆

从事讲解员行业以后,白雪也患上了职业病,无论走到哪座城市都会先到博物馆看看,“我感觉博物馆真的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逛完出来会对这座城市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她发现,如今博物馆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喜爱,在成都逛博物馆也早已是市民的生活日常。因为成都的博物馆数量众多,生活在这里的市民能够足不出户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充盈每个人的内心。

此外,白雪认为,每个人对博物馆的喜爱,其实是一种吸引效应,比如她自己,就被那位金沙遗址的讲解员吸引,成为一名讲解员。身边的亲友也在她的影响下,慢慢喜欢上博物馆。“我会在朋友圈发布一些关于博物馆的动态消息,很多人都会找到自己喜爱的,前往参观。”白雪认为,讲解员是一座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存在,同时,也能与更多文博行业的人士一起,推动着成都走向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


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 曾琦

编辑|段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