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场双碳目标的硬仗怎么打?数据显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城市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却产生了全球72%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见,“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以城市为主体,而建筑行业是决定一个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5月18日,在成都举行的2021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也就要求城市要重新制定减碳模式,以公园形式来实现减碳。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以城市为主体
“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承担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仇保兴认为,英美等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六七十年的跨度,中国只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只有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在他看来,城市既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体,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以城市为主体。“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主角,占75%左右的比例。”仇保兴说,其中,包括建材、建材运输、建筑运行等在内的建筑行业,则是决定一个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
仇保兴表示,我国以城市为主体的战略有五大优势,一是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占75%;二是我国城市包括农村和原野,有利于整体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三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间的GDP竞争可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四是“从下而上”能“生成”全国韧性碳中和体系;五是能演化成最优碳中和路径的若干特性。
当然,在仇保兴看来,以城市为主题的“30.60”双碳目标也有障碍,这就需要城市减碳模式应该重新制定,应该分碳汇和农村农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和市政、制造业这五块。相比于制造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碳跟建筑结合,以公园形式来减碳,量会很大。他认为,“十四五”期间,扣除制造业后,城市人均碳排放竞争是非常公平的竞争,比如像成都这样每年增加不少人口的城市来说,人均就很科学。当然,以城市为主题进行碳交易,就会产生巨大的刺激动能。
建筑如何助力城市碳中和?绿色建筑是关键
从能源和建筑的角度看,仇保兴认为,建筑行业是决定一个城市的碳中和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关键,绿色建筑更是其中的关键词。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能够节能、节材、节水之外,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气侯适应性。”仇保兴特别提到了成都,像成都这样冬天不是很冷,夏天不很热的地方,可以大量的让浅层地热作为储能的载体。当然,建筑也可以产生正能量。比如德国的部分城市正在发展正能建筑,“他们的阳光程度跟成都一样,让建筑除了顶部设计能最大的获得太阳能,同时我们的墙面可以大胆的布置,太阳能的产能就大了。”
建筑脱碳潜力在于社区“微能源”,是仇保兴的观点,他认为,风能、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城市有机物发电、地热与地质储能,以及立体园林建筑、“鱼菜共生”等模式……“用这样一系列的办法,可发挥综合减排作用,实现城市的碳中和目标。”与此同时,仇保兴还列出了一系列“碳负面清单”——城市低密度发展,按建筑平方米计价的集中供热,玻璃幕墙建筑,超高层建筑,中央空调……
此外,仇保兴认为,要努力避免“城市矿山”。他介绍,经过300年的工业革命,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如果把这些矿山资源以非常方便的可拆卸性或者防锈性跟工程和建筑结合,循环利用实现钢铁减碳。
“如果采取这一系列的办法,我们的城市减碳是有希望的。“仇保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实现碳中和的路径:2021~2030年为碳达峰阶段,大部分城市实现人均碳达峰;2030~2050年为碳中和关键期,电力系统碳中和,一半城市实现碳中和;2050~2060年为碳中和决胜期,所有城市碳中和、交通系统实现碳中和。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