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海贝是中国文明社会初期从事商品交换的原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出土海贝近6000枚,此外还出土象牙73枚。随着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近期又有大量海贝、象牙被发现。《山海经》记载“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其兽多犀象”。有专家研究认为,象牙是当地产的,这海贝可就不一定了。红星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范安川副教授以及王娟副研究员。
“四川本身并不靠海,海贝的来源是公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是考古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王娟介绍,她所在的团队接下来将从科技考古的角度,对三星堆象牙、海贝和金器开展溯源研究,探寻隐藏在祭祀坑里的古代信息。
三星堆的大量海贝、象牙来自哪里?
5月25日下午,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签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家团队将对三星堆遗址象牙与海贝、金器等材料和器物进行综合研究。
↑三星堆出土的象牙。
“三星堆是目前我们海贝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王娟介绍,三星堆海贝的来源,目前依然很难断定。我国南海地区出产海贝,但是海贝既有可能来自中国南海地区,也有可能来自印度洋沿岸。此前,已有多位专家对海贝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三星堆出土的海贝。
长期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王娟介绍,三星堆目前出土的贝壳大多数是货贝,也叫黄宝螺,它不仅名字好记,外形也很好认。它生活在潮间带,人类很容易去采集到它,在我国台湾、香港和南海诸岛,东南亚到印度、巴基斯坦等沿海地区均有广泛分布。
DNA、同位素等技术将被引入
“我们的课题已经启动,现在正在收集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海域的海贝标本。”王娟介绍,接下来,团队将对三星堆提取的标本进行形态观察和描述,然后对成分进行检测,同时与现生的标本进行比对。
“关于海贝和象牙,通过这些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奇珍异宝从哪里来?”范安川介绍,三星堆遗址正在发掘的祭祀坑出土的象牙,大部分有灼烧的痕迹。通过吴晓桐副研究员前期的取样和分析发现,象牙和青铜器埋在一起,呈现出翠绿色。“这对我们后期研究,尤其是化学成分的研究会带来干扰,也可能会对同位素检测产生干扰。”
↑三星堆出土的象牙。
“我们希望在考古学已有发现的基础上,加入元素、同位素以及我们正在建立的地球化学的数据库,从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角度给出新的信息,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助力三星堆考古,这就是我们实验室在做的。”范安川介绍,关于象牙、海贝的来源,除了尝试近几年蓬勃发展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还可能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和DNA分析来鉴定海贝和象牙的种属,为产地研究建立基础数据库。
对于此前有专家曾经提出象牙是四川本地产的抑或是来自东南亚、印度等观点,范安川表示,团队研究时暂时不会做已知的设定,“在此次三星堆多学科研究中,我们更侧重科技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因此不会做这些预设,而是要用数据来说话。”
研究三星堆象牙可探索气候变化
研究海贝、象牙的来源,除了从贸易流通以及与中原商王朝的往来方面入手,专家团队还想研究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王娟认为,研究三星堆海贝的来源有助于描绘史前南丝路的路径、时间,以及探索三星堆与商代中原王朝的关联。“三星堆的海贝有可能来自中原王朝的交流,也可能来自我国南海,或者是来自印度洋。三星堆到底是一个接受者,还是中间站?这是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海贝、象牙、青铜的研究,还是通过其他研究来解答,这都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贝。
范安川介绍,如此多的海贝、象牙在三星堆祭祀坑被发现,这些在当时都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这些在当时是奇珍异宝。海贝也就是我们说的货贝,可能充当交易的媒介,比如说等价物、货币。海贝是否是用来做货币?象牙是用于祭祀,或者是财富权力的象征?我们希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线索。”
对于三星堆象牙的研究也可以探索气候变化,范安川举例:英国环境史教授伊懋可的大作《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中国环境变化的。“大象不断退却的历史和环境气候变化有关系,和人类活动也有关系,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编辑 彭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