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疫情给银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成都银行2020年依然交出一份颇为亮眼的定期报告,不仅展示出该行加快改革转型的成效,同时也凸显成渝经济圈的活力和爆发力。
4月28日晚,成都银行披露2020年度报告年报显示,该行规模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截至2020年末,总资产达6524.34亿元,同比增幅为16.84%。实现营业收入146.00亿元,同比增长14.73%。
面对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和压力,成都银行在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和减费让利的同时,仍保持着稳定的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降至1.37%,这一指标已连续5年下降,资产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该行在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排名第254位,较2019年提升15位。
在银行业绩整体承压背景下,成都银行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2020年成都银行通过加快转型步伐,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再造核心竞争力,不但化危为机,更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2021年在疫情影响得到缓释后,成都银行业绩再次迈上新台阶。
成都银行披露的今年一季报显示,该行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1.10 亿元,同比增长19.93%;实现归母净利润16.69亿元,同比增长18.1%,总资产突破7000亿大关。
净利润60.25亿元
同比增速排名A股银行第2名
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行业整体业绩普遍承压,成都银行业绩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2020年,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同比增幅14.7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5亿元,同比增长8.53%,银行资产利润率(ROA)达到1.0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5.94%。
纵观全行业,新冠肺炎疫情给银行业带来不小冲击,一方面银行业净利润普遍下降,据银保监会披露,2020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4万亿,同比下降2.7%;另一方面,银行业资产质量普遍承压,据记者统计,38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4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有所增长,4家不良率持平。
从38家A股上市银行财务指标排名看,成都银行营业收入增幅在所有上市银行中排名第5位,盈利能力方面,成都银行净利润增幅列A股上市银行第2位,仅次于宁波银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94%,列A股上市银行第1。
成都银行年报不仅展示了高成长、高盈利特性,更在保障充足拨备的前提下,仍然实现了较快的利润释放速度,资产质量全面改善。
2020年成都银行2020年拨备覆盖率同比增长39.55个百分点,达到293.43%。而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0年末,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1.37%,再次较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这一指标已连续5年下降。
今年一季报,成都银行更是展现出高成长性,一季度,成都银行总资产规模7137.41亿元,同比增幅24.56%,增速列上市银行第1位;营业收入41.1亿元,同比增幅19.93%,列上市银行第2位,仅次于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再次下降 0.18 个百分点至 1.19%,资产质量持续稳健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成都银行较好履行了抗击疫情,扶助小微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该行启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稳企惠企“同舟行动”,以及面向出口企业的“护航行动”通过降低利率、减免费用等多种举措,全面提高小微金融支持和服务质效,2020年成都银行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34%,较年初下降85个BP;减费让利总计近8000万元。
立足区位优势
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开新局
成都银行业绩发布后,6家券商发布了专题研报,4家券商对成都银行给出了最高投资评级“强烈推荐-A”、“优于大市”或“买入”评级。
面对疫情冲击,成都银行化危为机,保持逆势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券商研报调研认为,成都银行所处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卓越,成都银行作为成渝区域标杆银行,将持续受益于成渝地区作为西部中心的发展潜力。 综合成都银行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不难发现,作为根植成都、面向西部的四川首家A股上市银行,成都银行聚焦党建思想引领,持续推进“精细化,大零售,数字化”战略转型,充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大局,在与地方经济长期“共振”中,通过再造核心竞争力,走上一条内生力量与外部优势互动、经济效益与社会奉献并举的协调发展之路。
2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四川、重庆的经济总量占西部12省(市、区)的34.2%,而成都、重庆两市就占到了川渝地区经济总量的57.8%,是川渝地区的绝对双核,区位优势明显。
成都银行开展实施“金融先锋1+N”党建品牌提升行动,把党建品牌创建渗透到全行工作的各个环节。而细观各项党建品牌推进,通过与中心工作融合联动开创新局面,不断推进全行各项工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国家战略布局和地方发展规划,
2020年4月,成都银行相继与重庆银行、重庆市江北区等达成战略合作,通过“优势叠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开展深度、务实合作。
公司金融方面,成都银行明确以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聚焦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金融支持城市更新的合规路径。
小微金融方面,成都银行以“同舟行动”为党建品牌,“一户一策”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抗击疫情,稳产满产;强化“政银”合作模式,持续推进绿色、科技、文创和新经济特色金融版块,努力做强特色金融。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银行的业绩,凸显好区域好银行的卓越成长性。成都银行具备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卓越、客户基础强大、业务能力专业四大基本属性,业绩能够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未来潜力巨大。
改革转型稳步推进
“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初见成效
成都银行从2019年拉开的战略规划,“精细化、大零售、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成为该行再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银行经营效率的直接体现。成本收入比越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表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通过稳步推进精细化管理,近三年,成都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稳步下降,从2018年的25.77%下降至2020年末的23.87%。
在大零售方面,成都银行持续推进以AUM管理、个人消贷上量以及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为主的大零售转型,充分利用“数字化”成果,积极探索“精细化”营销指导,为个人存款、个人资产以及理财规模上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成都银行通过网点扩张进一步提升储蓄存款增速,多年来该行网均增长全市场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的状况;同时,针对2020年以来房地产集中度调控,成都银行正加大决心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发展,多方位积极探索个人消贷业务,持续优化“优易贷”、“随意分”等产品办理流程,多渠道开展宣传推广。2020年报显示,成都银行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4,449.88亿元和2840.67亿元,同比增幅也实现双位数增值,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5.07%、22.50%。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理财中间业务收入2.2亿元,贡献了六成的中业收入,这得益于理财产品规模的扩容。截至2020年末,存续非保本理财产品规模528.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9.30%。其中,存续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251.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8.30%;
科技赋能金融
提高金融供给服务质效
疫情凸显了金融科技不可估量的价值。2020年成都银行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上打出几张好牌,推动金融科技向科技赋能转型,实现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高效对接。
成都银行组建了数字化转型委员会,围绕“五类用户、十大方向、四个支撑”,推进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规划,深化业务和技术融合,挖掘数据价值,进一步提升风控和精准营销能力。
2020年11月,成都银行新一代数据中心正式投产上线,作为按照国际最新的T3+标准建设,数据中心达到国家级A机房标准,架构兼顾业务架构的敏态和稳态,在实现应用系统架构多活、网络灵活配置和基础资源云化的同时,有效地支持敏捷开发和快捷部署,业务连续性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同时,银行强化科技项目群建设,与新数据中心一同亮相的,还有全新上线的成都银行手机银行,四川首个支持地方方言的智能客户服务系统以及重构的开放银行服务等一大批数据服务应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渠道技术平台的统一,采用容器化技术,支持快速开发、敏捷创新和应用快速部署,做到多样化、特色化、定制化的客户金融服务,驱动成都银行向数字银行、智慧银行转变。年报显示,成都银行电银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伴随着新一代网络金融服务平台、财资管理系统正式对外运营,渠道分流能力持续提升,全行电子银行分流率达到90.48%。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成都银行新一轮战略规划收关之年,成都银行表示,将在行党委和董事会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重大发展机遇,对标一流、着眼长远,全面加快改革转型步伐,全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 吕波